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训练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向玉梅
[导读]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向玉梅
        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小学
        
        摘  要: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首先概述了启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内容和特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有效方法
        数学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包含着许多复杂抽象的概念,不仅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更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不难发现,知识是思维活动的最终展现,知识也可以为思维锻炼提供动力。数学思维成为了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的培养目标,启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做到从未知到已知。近年来,教师越来越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数学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探索教材的内容,挖掘出知识的魅力。
        1启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内容及特点
        1.1启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本概述
        数学课堂启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式各式各样,可以通过归纳整合方法、类比比较方法、概括分析方法等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将这些知识汇总起来、关联起来。最后整理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输出完整的数学内容,培养学生形成直观性数学思维、逻辑性数学思维和联想性数学思维。数学思维就是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可以运用数学思维将数学问题进行转化,结合数形结合的思想,或者将函数图形映射出来,联想出与数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际,将相关性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1.2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开展特点
        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包含着许多的特点,展示出了数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促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1)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展现出开放性的特点,需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路,开发他们的脑力活动,激发他们大脑的潜能,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
        (2)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拥有有趣性的教育特点,将游戏等教学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实行策略化的游戏形式,深度挖掘出课堂教学的有趣性,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更进一步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创造性思维形式。
        2 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2.1激趣
        (1)创设情境。教授前进行“圈十”游戏:每小组发三幅图,同学们边圈画边交流。然后,各组同学举起圈好的图让大家观察,再说一说圈的过程:每幅图是怎样圈的?圈内有几个?圈外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说完引出新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地积”、“面积”时,组织学生到户外参观或实地测量,课堂上再揭示新知,组织讨论。实践活动适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新知的欲望,同时也为学习新知作了铺垫。
        (2)设疑激趣。思始于疑,我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疑,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如教学比和比例一章,首先提出:一棵很高的大树,不用爬上树梢,你量出树的高度吗?一座很高的塔,不爬上塔,你能量出塔的高吗?你能在地图上量出昆明到北京或昆明到上海相距多少千米吗?这些知识和方法就在比和比例一章里。学好这一章,不仅能解决以上的问题,还能认识掌握一种题的新思路。


        (3)目标引趣。 数学学科的特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要充分运用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揭示学习目标,并注意把具体目标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使兴趣转化为志趣,成为学习的永恒动力。如在教学“数的整除”知识时,介绍给学生这样的知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数论是皇后头上的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部分知识学好了,可以为大家学好其他数学知识打下基础。长大以后,象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一样,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付出努力。学习珠算时,首先举出中国的神算子的传奇事例,介绍电子计算机的计算功能,但是,经过比赛,做加减法还是我国的祖先发明的算盘有时比计算机算得快。算盘不仅是很好的计算工具,而且是一种能开发儿童智力的学具。学习珠算能提高口算笔算能力。现在世界各国的小学生都在学习珠算,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珠算的兴趣。
        2.2启思
        (1)设问引思。如何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和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我注意在教材的重难点设计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发现新知识。例如,梯形面积一课,设问:,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你能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吗?这样引导学生探索。
        (2)操作促思。小学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其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我注重设计学生操作或教师演示的环节,使学生在操作观察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规律的主人。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探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2个两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教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一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很好的基础。再如,教学“圆环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各自动手画一个半径是6厘米的圆,并剪下来,再以这个圆为圆心,画一个半径小于6厘米的圆,并剪去内圆,这样就等到一个”圆环”。接着,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进而思考计算方法。这样的动手操作→语言叙述→公式推导,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手、眼、口、脑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了思维能力,也使学生尝到收获和成功的乐趣。
        2.3巧练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手段;是教师接收信息反馈调整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的设计体现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度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要使练习达到精练高产,必须巧练。教师一方面要研究课本中与本节教学内容相配套的习题的设置意图,难易程度;另一方面为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增设一些单项练习题型。还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习。然后精选习题,编制练习的程序,使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习中,逐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如教学“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计算比较复杂,学生很容易感到厌倦,这时就变化题型和练习方式,适当地补充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3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而充分地交给学生,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有效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桂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上),2017(7):135-135.
         [2]贾丽平.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软件:电子版,2019(5):180-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