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路径探究——以三年级语文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6期   作者:方丽琼
[导读] 读写结合是将读写两个模块建立有效衔接,构建完善性阅读体系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良好的语文思维,
        方丽琼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上塘小学     广东广州       510980
        摘要:读写结合是将读写两个模块建立有效衔接,构建完善性阅读体系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良好的语文思维,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增强学生阅读感悟,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完成写作探索任务。下面以三年级语文教学为例,重要就读写结合在语文课上的深度落实进行有效探索和分析,并从课文讲解、写作训练、课堂活动以及生活拓展等方面,就读写结合的有效举措进行合理探索。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
        前言:读写结合是顺应新课改提出的学生思想、能力、综合素养有效培育的重要载体,所具有的教学助推作用比较突出。在课上,教师需关注这一思想的深入贯彻,积极创新教法,基于读写结合构建综合性、拓展型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结合阅读感悟展开写作创作,真正实现以读促写,实现基于读写深度融合的素质课改深入发展。
一、读写结合概述及在小学语文课上的教学作用分析
        读与写是助推学生形成良好思维认知,夯实文化储备基础的重要载体[1]。彼此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十分紧密,在读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能够掌握科学、合理的写作技巧。在写的过程中也能够助力学生对具体的阅读素材加深理解,在培育学生形成良好阅读意识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具体的阅读素材形成深刻的感悟。因此,教师需关注读写深度融合这一战略指导思想在语文课上的贯彻,利用科学的教学举措将读写模块之间建立良好的桥梁,促进有效衔接,实现深入整合,让学生在读写综合阅读与学习中对所学内容加深感悟,促进语文课实现提效以及高品质发展。
二、读写结合在农村小学语文有效落实的路径分析
(一)以课文讲解为契机,落实读写结合
        教材是语文课实践中的重要工具,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着重要的阅读探索价值[2]。教师需顺应教育新时代的发展契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将读写模块深度结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其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探索文化内涵,发散写作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进行中掌握丰富的写作技巧和要领。
        例如,在《秋天的雨》授课中,教师遵循读写融合战略思想对课文学习活动进行规划设置。先进行动画导入,将秋天之雨的生活情境展示到课上,创设并宣传良好的情境感受氛围,让学生获得基础感知,并自主参与到阅读实践中。之后,设置任务,让学生在阅读进行提炼课文中关于描写雨的相关句子或者段落,让其总结雨所具有的特点,春(细雨如丝)、夏(瓢泼大雨)、秋(清凉温柔)、冬(寒风冷雨)。在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就课文的内容结构,以及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进行有效分析,如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天的雨比作神奇的钥匙……。可设计读写结合的练习:用比喻的手法写“夏天的雨宛如婀娜多姿的少女,十分灵动且温柔……。”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正确的写作手法,规范语言表达,积累语言素材,提高写作素养。
(二)以写作练习为契机,落实读写结合
        教师需以读写结合为思想导向,在写作训练方面进行合理规划[3]。

让学生能够在接受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写作要素,积累丰富的写作知识和技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实现以写促读,进一步升华对文学作品的认知与感悟。
        以《金色的草地》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感悟规范参与到仿写拓展训练当中,先通过自主阅读分析文章中所包含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的手法的运用,让学生从课文中挑选出对应句子,然后有效发散自身的思想意识,规范性完成仿写训练,如“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要知道起床、睡觉的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典型行为,而蒲公英是植物,正常来讲是具备以上功能的,通过拟人化的处理,对其进行描述,让其拥有更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和仿写的过程中形成对蒲公英的热爱之情。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续写也十分必要,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思路得到有效启发,让学生对文学创作逐渐在多元化续写训练活动中产生兴趣 。例如,在《陶罐和铁罐》的一节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效发散自身的思维意识,结合自身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以及在鉴赏学习中所获得的感悟,就陶罐和铁罐今后的境遇以及再相遇时的情境、对话进行自主创编,例如,“在若干年后,陶罐与铁罐在此相遇,此时的铁罐因为多年被埋葬在泥土里,已经满目疮痍,外表残缺,而陶罐依旧光鲜亮丽,但是陶罐并没有嘲笑铁罐,而是给了它温暖的拥抱,并告诉它要积极、乐观,表示会一直陪伴它……。” 让学生在故事续写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价值观融入其中,突出学生的文学个性,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
(三)以课堂活动为契机,落实读写结合
        在课上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设置趣味活动,助力读写融合思想实现深入贯彻。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灵活运用自身所积累的文化素材进行实践探索,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受到启发,并正确掌握丰富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以《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为例,在课堂上设计戏剧表演的游戏活动。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就具体的故事内容、情境以及人物特点进行分析,根据自身的认知自主创编剧本,运用文化底蕴设置对话和情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演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写意识,也能够促使其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深度分析,梳理写作思路,做好观点总结,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创编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四)以生活实践为契机,落实读写结合
        关注读写融合思想内涵,结合生活化理念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也是助力学生形成良好文化素养的重要在回程。在开展实践活动期间,教师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确定具体的主题,引导学生发掘生活资源并自主阅读,然后根据自身感悟展开写作创作,或者引导学生写生活日记的好习惯,拓展写作的训练空间。如《火烧云》一文,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感受火烧云的特点后,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自主观察云朵的特点,然后根据自身感悟,像课文那样从云朵的颜色、形状进行观察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的方法还可以迁移到其他内容的写作,如描写风、春天等内容。学生在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独特情感、独特感受,提高了阅读理解力,升华了写作创作力。
结论:依前所述,在语文课实践探索中,教师需遵循读写结合在课上的深入贯彻与落实,深入发掘读写之间所具有的紧密关联性,在教学实践中在具体的育人方法、载体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探索中掌握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有效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蒋旅健.阅读得其方,下笔如有神——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J].品位经典,2020(11):168-170.
[2]杨庆华.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读写结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43.
[3]郭顺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法的整合实践阐释[J].科技资讯,2020,18(31):126-127+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