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贞
恩平市恩城街道办事处平富岗小学 广东恩平 5294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对德育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完成德育任务有许多优越条件。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利用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是一个需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取向;实践策略
引 言
中国教育部提出了新的小学教学标准,要求教师注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把德育融入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铺路。
1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许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现在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许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下降。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对引导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教育现象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内容也越来越冗余,带来了许多额外的教育效果。随着教育的发展,道德教育逐渐脱离教育的全过程,使我们的教育失去了最真实、最原始的意义。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缩小道德与知识的差距,加强道德的依附与渗透,使道德教育回归宏观教育体系。
2小学教师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实践策略
在小学阶段,把德育融入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对德育有正确的认识,形成明确的德育方向,从而鼓励教师不断将德育融入教学过程,对学生环境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教师对德育的正确认识,首先,学校要不断组织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专题研究;其次,教师自身要不断认识现代化的新要求,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明确的道德取向。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指引者,必须趁热打铁。只有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要形成德育导向,必须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因为他们是好老师,他们必须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和积极的榜样
2.1 教师要注重于“育人”
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不是口号,不能生搬硬套。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与实践有效结合,但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与理论结合。因此,语文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课题。教师要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性格发展中的一些特殊成长,耐心引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开设一些专门的课程,安排德育课程的教学,充分结合语文教学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阳光的心理。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以岗解惑”,更在于育人。传统的教学观念往往忽视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规律,这就迫使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当前的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自由发展,受到尊重。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个体差异是人的本性,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健康发展。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教师的作用是多教育。学校和学生都需要追求人性化教学和日常管理。尤其是在小学德育课程中实施情感教学,更要重视教育教学。
2.2 情境教学,让学生深度感知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所以我们只谈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只把口头教育和书面教育作为实施的手段,往往效果不好。要使德育工作更加有效,创造学生自主、自由、自觉的局面,实现从“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德育观念,而且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以便更有效。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德育内容,例如课文《麻雀》。麻雀虽然弱小,但在危机面前却站在孩子面前,这是父母爱心的体现。在教学中,学生能够思考和回忆与父母的日常生活,回忆他们的关爱,与父母相处融洽。在记忆的过程中,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完成德育。此外,多媒体技术在创造情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网络教育平台上收集、筛选、比较、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投影形式更加生动,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模仿、思考,帮助学生成长,加深情境意识,促进道德发展。
2.3 教学方式创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导致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单调,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观潮》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教师可以选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他们阅读的机会,鼓励他们及时提高自信心。通过引入一系列问题,学生可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更加注重与老师一起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可以邀请学生回答预设的问题,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学生和教师都很认真地读书,而且回答得很好。但是老师想问你。你认为你已经回答了所有的内容吗?如果没有,问题是什么?复读后,老师可以选择一个包含作者感受的句子,让学生快速地读这个句子,然后带着感受读下去。这样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2.4 多维思考,以情感为驱动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直接给学生说明什么做法是正确的,什么对自己的个人价值有利,什么对社会和他人有害。这种直接的教学肯定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一定能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认识。相反,用灵感来指导教学,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多角度来看待一件事,然后分析不同选择的结果,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从多维度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的教育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结束语
总之,随着通识教育的实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时代的需要。我国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德育内容丰富。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取向与实现路径[J].洪云.教育科学.2019(01)
[2]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几个经验[J].张文娟.中华辞赋.2019(09)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李颖.吉林教育.2019(32)
[4]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李学高.新课程(中).2019(08)
[5]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与方法研讨[J].李婧.考试周刊.2019(77)
[6]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结合探究[J].刘兴录.新课程(上).2019(10)
[7]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J].张旭.新课程(中).2018(01)
[8]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分析[J].欧运波.才智.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