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提升幼儿户外运动安全策略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6期   作者:李涛
[导读] 户外运动是实现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受到多数园所的重视。
        李涛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河海街道中心幼儿园 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户外运动是实现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受到多数园所的重视。但是,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成为主要矛盾。如何提升幼儿安全质量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区域创设、鼓励支持、分享交流、安全保障、合力推进五个层面入手,为幼儿户外运动安全保驾护航。
        关键词:科学规划  混龄形式  故事分享  常规检查  家园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1]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班主任要结合幼儿自我安全意识的培养,保证幼儿安全快乐的运动,提升基本动作、身体素质、社会品质等。
        一、科学规划户外内容,实现运动功能价值。
        户外运动区域的创设,要结合运动功能进行划分,以走、跑、跳、投、钻、爬、攀登、悬垂动作的互不干扰为前提,保证区域之间留有空间,交叉规划,才能防止因动作而造成的器械安全事故。其中,走跑、钻爬、攀登动作属于移动技能,投、悬垂属于非移动技能,要充分考虑基本动作的特殊性,科学划分区域。
        例如走跑区的设置,有速度和距离要求,以狭长空间为主,不能居于整个场地的中央位置;投掷、攀登、悬垂有高度、远距离要求,尽量安排在外围,安装防护网,以免器械掉落或者抛出,发生危险。
        运动器械位置摆放也决定了幼儿运动质量。[2]根据幼儿人数的多少,对器械进行科学划分,避免碰撞和矛盾。比如,将骑车类摆放在狭长的通道上,投掷类靠近围墙的位置,钻爬类、跳跃类集中在场地中间等。合理的空间位置规划,需要不断地尝试,站在较高的位置上去观察和发现。
        二、混龄形式助力交往,同伴影响发挥作用。
        户外混龄运动是根据健康领域目、内容与要求,创设若干运动区域,投放不同的运动器械。[3]小、中、大班的孩子在活动中能够强化自己原有的经验,并在互动中提升,往更高的水平发展。同时,受到同伴影响、榜样示范的优势引导,极大地促进幼儿安全意识和行为的提高。
        在幼儿运动安全的顾虑下,多数幼儿园选择跟随班级教师,轮流形式开展。但是,混班、混龄的活动方式替代了单一的班级轮流活动形式。在运动中,大龄幼儿会不自觉地照顾小龄幼儿,能力强的幼儿会自发带领能力弱的幼儿。[4]与此同时,小龄但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进行跨年龄阶段的学习,有机会与年长的幼儿共同运动,挑战自我。
        随着幼儿不断成长和经验的积累,在他们原有安全认知的基础上,与周围的环境互动,安全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是一个量的积累,更是质的体现。但是,前提是建立在幼儿亲身体验额基础上。大班幼儿发挥其榜样作用,带领小班弟弟妹妹自由快乐的运动,让小班孩子获得成就感,逐渐培养安全防护意识。比如滑索区,中班孩子看到高高的绳索,不敢尝试,大班孩子跑过去跟他们说了一首儿歌:绳索高高不害怕,双手抓紧滑溜溜。经过他们的鼓励,几个中班幼儿就完成了挑战。
        三、故事分享积累经验,安全意识逐步建立。
        班主任一定要重视分享环节,分享活动是幼儿在活动结束之后的经验交流与传递,在获得同伴经验的基础上,与原有认知进行碰撞,在直接操作中去验证自己的判断与想法,是安全行为的重要环节。在户外运动之前,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区域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介绍给全园幼儿,在一段时间的互相分享之后,形成安全意识的初步经验,让幼儿提前了解区域内容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并组织幼儿讨论,积累一定的安全经验。
        幼儿总是对自己经历的事情印象深刻,喜欢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的成功经验。例如,大班幼儿从凳子上往下跳,有的幼儿跳下来会觉得脚疼,有的幼儿则没事。成功的幼儿则讲述自己在跳跃时的过程,脚尖先落地,双手打开保持平衡,心理不要害怕。

同伴的讲述有时候比教师不断的说教、引导更有效。
        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运动中发生的事,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教育。例如,在分享环节,我发现有个幼儿摔跤,破了皮。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幼儿说“你太不小心了”“快去贴创可贴吧”。教师就这个话题,引发讨论,引导幼儿要注意保护自己,走路时要看前面,看清楚路面是否通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常规检查保障安全,感官功能支持行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因此确保幼儿户外活动安全非常重要。幼儿户外安全除了幼儿自身保护意识不强,还有器械因素。因此,运动之前,器械安全的检查很有必要。比如器械有无损坏,有无棱角,有无裂痕,是否晃动,是否倾斜等;除了器械检查,幼儿衣着、鞋子、精神面貌与安全有很大关联。
        户外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巡回对活动器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 [5]对幼儿不正确的游戏方式要进行正确引导,对幼儿做出的危险动作要加以制止; 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整理“安全小故事”,让幼儿通过故事来直观地了解安全以及安全带来的伤害,从而发挥移情的作用,形成自身安全经验。
        在检查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园共同参与,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幼儿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积累了有关活动安全的初步认知,并在教师的支持下,进行安全符号、警示标志等手工制作。幼儿经过了思考-选择-表现的思维过程,会更加深刻地去理解安全,并传递安全,在自身行为反思的中生成安全行为。
        五、家园合力共谋安全,打造快乐运动环境。
        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支持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家园合作已经成为幼儿园的重要工作。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更要落实在行动中,本着尊重、支持幼儿的态度,与家长及时有效地沟通,利用专题讲座、家长开放日、亲子观摩等多种形式,采用线上结合线下的形式,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同时,分享经验,尽快提高幼儿的安全保护能力。尤其是对幼儿园户外活动提高幼儿身心健康的理解,亲自参与,真正支持幼儿并采取行动,与幼儿园一起助力幼儿户外活动安全。
        幼儿园户外环境是保证幼儿安全运动的重要因素,家长应该参与到户外环境的安全检查中,在活动前、后,应该做好检查维护,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班主任排除。同时,做好接送时的检查,比如幼儿的服饰穿戴,避免孩子带危险品入园。
        同时,要鼓励幼儿多参与运动,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和直接感知获取运动经验。例如孩子玩沙池,会把衣服弄脏,沙子到头上,家长就拒绝幼儿参与。于是,我们可以邀请家长来参与沙池活动,感受沙池带给幼儿的快乐与发展,并在家长会、班级群进行心得分享,让更多的家长受益。
        总之,幼儿户外运动安全需要幼儿园的统筹管理,科学规划,班主任是先行军,发挥重要作用,更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同时,要提高自身对户外活动安全的检查以及常见碰伤的处理能力。当然,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发挥资源作用,让幼儿自我保护能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思考之后的安全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02)
        [2]郝卫锋.创造软硬环境 实现运动价值[N].中国教育报,2015(06)
        [3]杨玲.幼儿园户外区域混龄体育活动实施策略的实践研究[J] .学周刊,2016(24)
        [4]陈大琴.幼儿园户外混龄区域体育活动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7(04)
        [5]齐国艳.确保幼儿户外活动安全的几点做法[J].吉林教育·教研,2015(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