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6期   作者:王金艳
[导读] 本文主要探讨小学教学中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此次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
        王金艳
        贵州省长顺县白云山镇中心校 550706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小学教学中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此次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文中指出了创设问题情境的理念,指出了当前小学数学在创设问题情境中遇到的问题,并以苏教版为例,提出了要呼吁学生参与到问题情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结合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策略
        前言:教师在创建问题情境时,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立足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这样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影响学生的一生,让学生能够从数学学习中得到能力的提升,站在数学角度思考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学生思想的起点和思想的来源。”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怀揣着一颗探究真相的心,在数学中进行学习,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深入学习。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学生在认识“圆”时,或许都知道圆形长什么样,但是这远远不够,还要了解圆的形状,圆的大小与哪些元素有关,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觉得圆为什么会有大有小呢?大圆和小圆有什么不一样呢?教师给学生起了一个开头之后,学生就会进行深入思考,圆还有哪些性质呢?会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之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高学习效率也有促进作用,让学生在课前就能了解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知道通过学生应该要掌握哪些内容。这样,就能在学习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的学习非常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快速加入到课堂当中来。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对于生动有趣的事物都有探索的兴趣,所以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自然而然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好的问题能够将学生的思维串联起来,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整体的概念。此外,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建议
        (一)呼吁学生参与到问题情境中
        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非常完美的问题情境,但是学生缺乏参与也是无用的,所以应该积极呼吁学生参与到问题情境当中,但是仅靠教师一个人的努力也是不够,这时候可以创建学习小组,用小组其他学生一起召唤身边的同学参与到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们都能参与到问题情境中来,让学生一起经过讨论和研究,得出结论,这样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创建了一个高效学习的环境,每位学生都能在其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在学习到《圆柱和圆锥》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圆柱,高是12厘米,底面直径是6厘米,求圆柱的侧面积。”让学生用一张矩形的纸绕一圈就成了一个圆柱体,求侧面积也就是求这个纸的面积,可以延伸到学生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


向学生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学生答:长乘以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提问:那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一条边长也就是圆柱的高,等于12厘米,那么长方形的长怎么求?
        学生经过思考,结合题干,就能知道长方形的长可以用底面圆形的周长计算,再联想到圆的周长等于π乘以直径,这样就能更快的求出圆柱形的侧面积。
经过动手折一折就能知道圆柱形就是用矩形卷起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在完成上述学习后,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对如下题目进行简单计算:
        1、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个边长9.42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9.42×9.42+3.14×(9.42÷3.14)2×2
=88.728+14.13
≈102.86(平方厘米)
答: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是102.86平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226.0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4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26.08÷(2×3.14×4)
=226.08÷25.12
=9(厘米)
答:它的高是9厘米.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94.2×25=235.5(平方厘米)
        4、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3.14×2×45+3.14×12×2
=282.6+6.28
=288.88(平方分米)
        5、砌一个圆柱形沼气池,底面直径是4米,深是2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4×2+3.14×22
=25.12+12.56
=37.68(平方米)
答:抹水泥的面积是37.68平方米
        (三)结合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数学的知识实际都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程度不一样,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是都是一些基础问题。可以玩一些小游戏,例如,让学生们轮流进行报数,当数到“3”或者带有“3”和“3”的倍数的数字时用拍手代替,否则就要被邀请上讲台表演节目;还可以模仿在买菜时候找钱的情景,让学生扮演商贩和客人,买了多少斤菜?要花多少钱?最后要找多少钱?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这样能够让学生都参与到问题情境中,了解到原来生活中也有蕴藏的数学知识。
        结论:小学生处于培养思维能力最佳的阶段,而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培养探究思维、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随着年级的升高,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仅仅依靠教师也是不够的,所以需要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也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郭宏雅.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 学周刊,2021(7):34-3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16.
        [2]黄玉琪.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        究,2021(2):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