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琼琼
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 245200
摘 要:近年来,职业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这也意味着对职业教育特别是班级管理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诸多弊端:急于求成,出现很多违背人性化的管制;班级功利化管理趋势严重,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班级关系不和谐,凝聚力不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关爱学生,依靠学生,凝聚学生,发展学生,坚持以人本主义的理念探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班主任提升自身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人性化的班规,完善班级环境;组织开展和谐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整合多种教育力量。
关键词:人本主义;班级管理;问题;原因;实现途径
近年来,职业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这也意味着对职业教育特别是班级管理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再加上学生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暴露出了很多的弊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呼吁班级管理的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人本主义的班级管理理念
人本主义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源远流长,中国的“性本善”观念和西方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看法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的雏形,其强调和关心的是人的本性、内在情感、尊严、价值、创造力和兴趣等。随后,人本主义思想得到扩展和深化,出现了很多的派别,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人本主义哲学观、人本主义教育观、人本主义管理学等。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实现人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人本主义管理学是指:“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黄志成,程晋宽.现代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在人本主义教育观和人本主义管理学的基础上,本课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是指把学生作为班级最重要的资源,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状况、能力特长等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调动学生在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传统模式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急于求成,出现很多违背人性化的管制
社会对中职学校的高度重视给中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班主任为如何管理学生,在短期内出成效而绞尽脑汁。为了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些班主任往往会做出很多有悖于人性的管制措施。其中最能体现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班规。班规应该是根据班级问题而制定的,但有的班规是闭门造车,拍着脑袋制定出来的。甚至班级还未确定,有的班主任就已经在暑假中制定好了上百条班规:小到购买零食的种类,大到谈恋爱的处罚措施,其量化、细化程度让人唏嘘不已。对于像上课讲话、迟到等程度较轻的现象,有些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辱骂;对于旷课、考试作弊、未打扫卫生等程度较重的现象,则是要求抄写学生手册,跑步,下蹲等,还有被班主任称为“灵丹妙药”就是罚钱,个别甚至是采取暴力。其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在短时间内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和反感。
(二)功利化管理趋势严重,班级各方面发展不平衡
现在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往往与班级管理的好坏进行挂钩,因此,很多班主任为了获得荣誉对班级进行功利性的管理。其一,为了能出成效,班主任把班级同学管理分为不同等次。首先把班级同学分为三个层次:能为班级争光型,安静不闹事型,调皮捣蛋型。对于能为班级带来荣誉的同学,班主任对其降低要求,对其小错误可以做到视而不见,持不处罚或轻处罚态度;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班主任进行的是压制模式,犯点错误就会采取很重的惩罚措施,试图让其不敢再犯;而对于安静不闹事的学生,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学生,班主任基本采取不管不问的状态。其二,对于学校要求的各项规定,有些班主任也做细致的区分。过多注重评比的各项比赛,而忽视内在的人文素养的培养。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各方面的平衡发展。
(三)班级关系不和谐,凝聚力不强
班级凝聚力的形成需要一个和谐的班级关系,这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关系和谐。在学生关系方面:信息化时代,网络占据了学生的主要生活,再加上中职学生的自律性较差,因此,在课余时间他们过分沉迷于QQ、微信、游戏、直播等虚拟的网络世界,沉浸在自我交往的空间里。同班同学之间的交流较少,长时间就形成了隔阂,一旦意见不同,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在师生关系方面: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班主任经常是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同种腔调的单一管理方式,致使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也有班主任为增加自己的威信,要让学生琢磨不透,常常是一副高冷模样,学生是敬而远之,师生之间基本处于零交流状态,故而也不存在爱,关系疏远。在家校关系方面: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在中职学生中占很大比重。由于主客观原因,家校之间的联系次数偏少,班主任不能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此,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增加班级的管理难度。
三、传统模式下班级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未考取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被很多初中学校俗称为“双差生”即“成绩差”,“习惯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课成绩差,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二是行为习惯不好,比较懒散。三是自尊心极强。很多中职学生往往自暴自弃,不尊重别人,也特别在意别人批评她们。一旦有人批评她,包括父母或是班主任,就浑身带刺似的给予反击,面对这种情况,父母或是班主任很难继续进行教育。所以,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也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致使问题频发,也诱发的学校管理中的简单、粗暴行为。
(二)评价机制出现偏差
评价机制是我们行动的标准和方向。对于一个班级的评价,主要表现在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方面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日常规定,各种文艺比赛,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有明确的评判标准等特点。隐性方面主要是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周期长,见效慢,没有同一的评价标准,人为认定的主观性很大等特点。综合考虑之下,很多学校在制定评价标准时纳入了很多的显性因素,降低甚至忽视隐性方面所占的比例。这也导致了班级之间过度竞争,过度注重短时间的成效,而忽视长远的、深厚文化底蕴的培养。
(三)班主任的自身观念落后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很多班主任持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认为师为尊,是权力的拥有者,学生只是服从者,接受者。一是在班级的决策方面,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权威者,是班级大大小小事情的决策者,只要班主任决定的事情就不能再有异议。二是在管理方法上,班主任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学习或生活。如果和标准不符,经常采取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目的在于体现“师道尊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种理念和管理模式下,许多学生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不敢也不愿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参与班级管理失去了信心、兴趣。
(四)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严重的偏差
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起事倍功半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存在严重的偏差。其一,家长对于孩子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女子单打,男子单打,男女混合双打”也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普遍方法。其二,对孩子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对孩子的一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目前来看,一方面,中职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容乐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子女等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在子女的面前,很多家长表现出很多不好的行为,比如吵架、失信、赌博、偏心等。这能算成功的教育吗?殊不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四、人本主义视角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一)班主任提升自身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教育是一个带有情感,充满爱的领域。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应该提升自身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的地位上:学生和班主任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既互为管理的对象,又互为管理的主体。班主任的角色不仅是教育者、管理者,更重要的应该是服务者和引导者[[[]江丽云.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学校人本化班级管理模式[J].学术研究,2012(8).]]。在管理的过程方面:师生互动是双向的,沟通是常态化的,管理氛围是民主的。在管理理念上:班主任要坚持人为本的理念,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多一点“人性”少一点“理性”[[[]柯丽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多一点“人性”少一点“理性”[J].科学教育研究2007(9).]],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誉。在评价体系上,其一,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而不是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学生,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二,要用发展性的评价标准,评价不应只看结论,而更多地要看过程,看到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对学习、生活、思想作全方位的动态评价。其三,要常用激励性的评价,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中职学生受的赞美和夸奖并不多,更多得到的是批评和职责,因此,他们是一个缺爱的群体。常用激励性评价,能够让中职学生找到自身的价值,得到爱的呵护,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制定人性化的班规,完善班级环境
“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合理的班规对于班级的纪律性、组织性的形成有很大帮助。首先,班规的内容不在于多,不在于细,而在于精。这里的“精”在于两方面:一是班级常规工作和卫生习惯,给师生提供一个安全整洁的“硬件”环境;另一是完善班级制度管理,给学生的健康提供一个好的“软件”环境。其次,班规是纠正班级的实际问题,班级问题是制定班规的依据,但班级问题的暴露则需要一段时间,因此,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制定班规。再次,班规是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受的,为此,班规的制定要遵循民主的原则,让大家都参与班规的制定,成为班级的主人,这样的话,一方面能够起到警示的作用,另一方面能保证顺利实施。
(三)组织开展和谐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活动是集体活动,要求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这是提高班级凝聚力的大好机会。因此,学校和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和利用各种和谐的班级活动,增加班级凝聚力。其一,军训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和观察班级凝聚力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师生互相留下印象的第一站。其二,开展民主选举班干部活动,让同学们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体会到信任、体会到合作,体会到自己在班级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其三,班级可以组织一次“研学游”活动,让大家在这次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包容,学会相互帮助。其四,组织诸如排球、篮球等体育比赛,让学生学会团结、拼搏的精神。在这些活动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由班主任管理过渡到班干部管理再到学生自主管理。
(四)构建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整合多种教育力量
班级管理不是某个班级的责任,也从来不是某个个人的事情。它是班级、学校、家长三方面共同的责任。学生之间的交往:班主任要进行适当引导,让其体会换位思考,多替他人着想,本着理解、包容、信任的原则进行交往,化解之间的矛盾,构建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教师应尊重他们的地位,尊重他们的意见,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体,重大事情尽量做到民主,学会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平时班主任也要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懂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之间的联系:班主任应通过家长会、微信、QQ、告家长书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全方面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同时又能获得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只有相会配合协作,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构建家校之间的和谐关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人一班之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多管齐下,才能完成。
班级管理的工作是复杂的,任务是繁重的,时间是长期的。但是,在这过程中,只要我们树立“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提高能力为目的”的指导思想[[[]郭海蓉.浅谈学校班级“人本化”管理[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做到有信心、爱心、细心、耐心、宽容心、匠心,我相信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会有更大的发展,更大的进步,更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潘琼琼
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 245200
摘 要:近年来,职业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这也意味着对职业教育特别是班级管理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诸多弊端:急于求成,出现很多违背人性化的管制;班级功利化管理趋势严重,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班级关系不和谐,凝聚力不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关爱学生,依靠学生,凝聚学生,发展学生,坚持以人本主义的理念探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班主任提升自身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人性化的班规,完善班级环境;组织开展和谐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整合多种教育力量。
关键词:人本主义;班级管理;问题;原因;实现途径
近年来,职业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这也意味着对职业教育特别是班级管理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再加上学生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暴露出了很多的弊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呼吁班级管理的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人本主义的班级管理理念
人本主义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源远流长,中国的“性本善”观念和西方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看法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的雏形,其强调和关心的是人的本性、内在情感、尊严、价值、创造力和兴趣等。随后,人本主义思想得到扩展和深化,出现了很多的派别,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人本主义哲学观、人本主义教育观、人本主义管理学等。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实现人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人本主义管理学是指:“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黄志成,程晋宽.现代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在人本主义教育观和人本主义管理学的基础上,本课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是指把学生作为班级最重要的资源,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状况、能力特长等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调动学生在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传统模式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急于求成,出现很多违背人性化的管制
社会对中职学校的高度重视给中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班主任为如何管理学生,在短期内出成效而绞尽脑汁。为了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些班主任往往会做出很多有悖于人性的管制措施。其中最能体现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班规。班规应该是根据班级问题而制定的,但有的班规是闭门造车,拍着脑袋制定出来的。甚至班级还未确定,有的班主任就已经在暑假中制定好了上百条班规:小到购买零食的种类,大到谈恋爱的处罚措施,其量化、细化程度让人唏嘘不已。对于像上课讲话、迟到等程度较轻的现象,有些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辱骂;对于旷课、考试作弊、未打扫卫生等程度较重的现象,则是要求抄写学生手册,跑步,下蹲等,还有被班主任称为“灵丹妙药”就是罚钱,个别甚至是采取暴力。其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在短时间内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和反感。
(二)功利化管理趋势严重,班级各方面发展不平衡
现在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往往与班级管理的好坏进行挂钩,因此,很多班主任为了获得荣誉对班级进行功利性的管理。其一,为了能出成效,班主任把班级同学管理分为不同等次。首先把班级同学分为三个层次:能为班级争光型,安静不闹事型,调皮捣蛋型。对于能为班级带来荣誉的同学,班主任对其降低要求,对其小错误可以做到视而不见,持不处罚或轻处罚态度;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班主任进行的是压制模式,犯点错误就会采取很重的惩罚措施,试图让其不敢再犯;而对于安静不闹事的学生,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学生,班主任基本采取不管不问的状态。其二,对于学校要求的各项规定,有些班主任也做细致的区分。过多注重评比的各项比赛,而忽视内在的人文素养的培养。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各方面的平衡发展。
(三)班级关系不和谐,凝聚力不强
班级凝聚力的形成需要一个和谐的班级关系,这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关系和谐。在学生关系方面:信息化时代,网络占据了学生的主要生活,再加上中职学生的自律性较差,因此,在课余时间他们过分沉迷于QQ、微信、游戏、直播等虚拟的网络世界,沉浸在自我交往的空间里。同班同学之间的交流较少,长时间就形成了隔阂,一旦意见不同,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在师生关系方面: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班主任经常是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同种腔调的单一管理方式,致使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也有班主任为增加自己的威信,要让学生琢磨不透,常常是一副高冷模样,学生是敬而远之,师生之间基本处于零交流状态,故而也不存在爱,关系疏远。在家校关系方面: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在中职学生中占很大比重。由于主客观原因,家校之间的联系次数偏少,班主任不能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此,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增加班级的管理难度。
三、传统模式下班级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未考取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被很多初中学校俗称为“双差生”即“成绩差”,“习惯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课成绩差,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二是行为习惯不好,比较懒散。三是自尊心极强。很多中职学生往往自暴自弃,不尊重别人,也特别在意别人批评她们。一旦有人批评她,包括父母或是班主任,就浑身带刺似的给予反击,面对这种情况,父母或是班主任很难继续进行教育。所以,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也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致使问题频发,也诱发的学校管理中的简单、粗暴行为。
(二)评价机制出现偏差
评价机制是我们行动的标准和方向。对于一个班级的评价,主要表现在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方面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日常规定,各种文艺比赛,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有明确的评判标准等特点。隐性方面主要是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周期长,见效慢,没有同一的评价标准,人为认定的主观性很大等特点。综合考虑之下,很多学校在制定评价标准时纳入了很多的显性因素,降低甚至忽视隐性方面所占的比例。这也导致了班级之间过度竞争,过度注重短时间的成效,而忽视长远的、深厚文化底蕴的培养。
(三)班主任的自身观念落后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很多班主任持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认为师为尊,是权力的拥有者,学生只是服从者,接受者。一是在班级的决策方面,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权威者,是班级大大小小事情的决策者,只要班主任决定的事情就不能再有异议。二是在管理方法上,班主任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学习或生活。如果和标准不符,经常采取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目的在于体现“师道尊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种理念和管理模式下,许多学生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不敢也不愿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参与班级管理失去了信心、兴趣。
(四)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严重的偏差
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起事倍功半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存在严重的偏差。其一,家长对于孩子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女子单打,男子单打,男女混合双打”也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普遍方法。其二,对孩子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对孩子的一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目前来看,一方面,中职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容乐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子女等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在子女的面前,很多家长表现出很多不好的行为,比如吵架、失信、赌博、偏心等。这能算成功的教育吗?殊不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四、人本主义视角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一)班主任提升自身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教育是一个带有情感,充满爱的领域。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应该提升自身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的地位上:学生和班主任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既互为管理的对象,又互为管理的主体。班主任的角色不仅是教育者、管理者,更重要的应该是服务者和引导者[[[]江丽云.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学校人本化班级管理模式[J].学术研究,2012(8).]]。在管理的过程方面:师生互动是双向的,沟通是常态化的,管理氛围是民主的。在管理理念上:班主任要坚持人为本的理念,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多一点“人性”少一点“理性”[[[]柯丽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多一点“人性”少一点“理性”[J].科学教育研究2007(9).]],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誉。在评价体系上,其一,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而不是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学生,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二,要用发展性的评价标准,评价不应只看结论,而更多地要看过程,看到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对学习、生活、思想作全方位的动态评价。其三,要常用激励性的评价,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中职学生受的赞美和夸奖并不多,更多得到的是批评和职责,因此,他们是一个缺爱的群体。常用激励性评价,能够让中职学生找到自身的价值,得到爱的呵护,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制定人性化的班规,完善班级环境
“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合理的班规对于班级的纪律性、组织性的形成有很大帮助。首先,班规的内容不在于多,不在于细,而在于精。这里的“精”在于两方面:一是班级常规工作和卫生习惯,给师生提供一个安全整洁的“硬件”环境;另一是完善班级制度管理,给学生的健康提供一个好的“软件”环境。其次,班规是纠正班级的实际问题,班级问题是制定班规的依据,但班级问题的暴露则需要一段时间,因此,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制定班规。再次,班规是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受的,为此,班规的制定要遵循民主的原则,让大家都参与班规的制定,成为班级的主人,这样的话,一方面能够起到警示的作用,另一方面能保证顺利实施。
(三)组织开展和谐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活动是集体活动,要求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这是提高班级凝聚力的大好机会。因此,学校和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和利用各种和谐的班级活动,增加班级凝聚力。其一,军训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和观察班级凝聚力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师生互相留下印象的第一站。其二,开展民主选举班干部活动,让同学们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体会到信任、体会到合作,体会到自己在班级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其三,班级可以组织一次“研学游”活动,让大家在这次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包容,学会相互帮助。其四,组织诸如排球、篮球等体育比赛,让学生学会团结、拼搏的精神。在这些活动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由班主任管理过渡到班干部管理再到学生自主管理。
(四)构建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整合多种教育力量
班级管理不是某个班级的责任,也从来不是某个个人的事情。它是班级、学校、家长三方面共同的责任。学生之间的交往:班主任要进行适当引导,让其体会换位思考,多替他人着想,本着理解、包容、信任的原则进行交往,化解之间的矛盾,构建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教师应尊重他们的地位,尊重他们的意见,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体,重大事情尽量做到民主,学会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平时班主任也要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懂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之间的联系:班主任应通过家长会、微信、QQ、告家长书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全方面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同时又能获得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只有相会配合协作,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构建家校之间的和谐关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人一班之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多管齐下,才能完成。
班级管理的工作是复杂的,任务是繁重的,时间是长期的。但是,在这过程中,只要我们树立“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提高能力为目的”的指导思想[[[]郭海蓉.浅谈学校班级“人本化”管理[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做到有信心、爱心、细心、耐心、宽容心、匠心,我相信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会有更大的发展,更大的进步,更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黄志成,程晋宽.现代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江丽云.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学校人本化班级管理模式[J].学术研究,2012(8).
[]柯丽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多一点“人性”少一点“理性”[J].科学教育研究2007(9).
[]郭海蓉.浅谈学校班级“人本化”管理[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