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祝君
广东省丰顺县汤坑镇第二中心小学
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教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情境,把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趣的、可操作性的、学生能接受的教学情境,把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易于理解,进而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数学。
关键词: 贴近生活;有趣的;可操作性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有趣、实用的教学情境,是新一轮教改的需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联系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1.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把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现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把数学学活、学透。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四---求利息”时,我播放了一个视频:内容是两位同学在银行门口相遇,其中一位同学对另一位同学说,我存了200元钱,现在一年了,共收到本金和利息216元,而另一位同学吃惊地说,我也存了200元,现在半年了,但只收到本金和利息共206元,两位同学觉得银行阿姨肯定把利息算错了,为什么都存200元,得到的利息不一样呢?这个视频一播完,全班同学立刻像热窝上的蚂蚁,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认为是银行算错了,有的认为虽然存的钱一样但时间不一样,所以钱少了,银行没算错,也有的认为钱一样,时间少一半,利息应该少一半,为什么利息又不是少一半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借此契机我告诉学生利息的多少除了和本金、时间有关外,还和利率有关,这样的引入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它容易被学生接受。
2.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
数学只有与生活相联系才能彰显真实和精彩,有些数学内容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们可以借助创设生活情境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如在教学形状改变而体积不变的数学问题时,我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我先在讲台上摆了一个立正的姿势,接着又摆了一个两手叉腰的姿势,问学生,刚才老师摆了两个姿势,老师摆的姿势不一样,但老师的体积变了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没变,因为,老师的站立姿势变了,但所占空间的大小还是同一个老师,所以体积没变。通过创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形状改变而体积不变的原理。
二、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有些数学内容比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入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喜羊和灰太狼”的故事。
羊村长说,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这次期末数学考试都得了100分,我要把这些草的三分之一奖给懒羊羊、六分之二奖给美羊羊,九分之三奖给喜羊羊,村长刚说完,懒羊羊就大喊起来,说村长偏心,自己奖最少,喜羊羊奖最多,按这样的奖励,喜羊羊是不是奖最多?同学们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想知道为什么?此时,我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来画一画,折一折,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的潜能被最大化的激活,在自己想学、乐学的状态中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三、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创设操作性的教学情境。
动手实践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已被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之中,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动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大胆实践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些知识学生听了或看了可能会记住结果,但做过了,他就会理解并深刻地记住它,可见,亲自参与、亲自操作是多么的重要。如在教学“搭积木比赛”这个内容时,我通过创设多组的动手操作情境来突破重难点,题目中要求学生画出给出立体形左面看到的形状,但从图中看不到左面但能看到右面,学生一时难以通过想象来画出左面的形状,我就叫学生利用手中的积木把图形搭出来,然后观察相对面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对面之间成相反的原理,从而理解了如果要画出立体图形的左面但又看不到左面的形状时,可以根据左右面相反的原理,看右面的形状把左面画出来。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然后让他们把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打开,经过多次的对折打开后,再观察纸片上的折痕,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与一点,这点就是圆心,而且这样的折痕有无数条,折痕也就是圆的直径,折痕的一半就是半径,并发现所有折痕的两边都会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这些知识以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总结出什么是圆心、直径、半径以及圆的一些特点。通过创设这样的操作情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也把抽象、难懂、不容易讲清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懂,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灵感。
四、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出发,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与所要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来创设情境,进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把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条路长1000米,已经修了2/5,已经修了多少米?”因为以前学过怎样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所以很快就用1000×2/5求出已经修了400米。接着我再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问学生线段图中的五分之二也可以用哪个百分数来表示?学生很快就想出可以用40%表示,借此契机,我让学生讨论已经修了五分之二能否用已经修了40%来代替,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就发现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相同的,并找到了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一样,就是用这个数乘对应的百分率。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出发,借助新旧知识内在的联系,创设迁移情境,类推出新知识,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又向学生渗透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的能力。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到非常大的作用,但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我们要注意根据 教材的特点,教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创设,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创设一些贴近生活、有趣的、可操作性的、学生能接受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把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把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易于理解,进而变得乐学、善学、会学数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