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教学中获取生成性教学资源———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6期   作者:魏贞征
[导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魏贞征
        湖北省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邮编  444100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学会数学、学好数学、会用数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问题教学模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0年开始我国普通教育流行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二是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或“10+35”)教学模式;三是河南省西峡县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四是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教学模式。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以下因素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第一,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第二,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客观条件,如教学设备、班级规模等,脱离客观实际的教学模式都是花架子;第三,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做到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现代学科教育理念、适应新的高中课程新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改革的目的是寻求适应当前学生实际的合理做法,即既考虑学生终生发展又兼具高考实际。
        我校实行的“三段自主”教学模式实质是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预设学案和生成学案设计,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与当前全国流行的几种教学模式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优势,经过十年多的实践,深受师生欢迎。基于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体会:
        案例与思考:介绍三角函数公式教学的对比案例
        一位教师进行《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教学时,先说:“上一节课我们讲了两角和与差的6个三角函数公式,下面做一个练习题看看大家学习的怎么样”,接着板书题目:已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求sin2α、con2α、tan2α的值。然后让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做。这样的引入设计想法是好的,想让学生通过应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引入新知识。

可惜的是,还没有等学生动手做,教师就用彩色粉笔在题目旁边写了“2α=α+α”,这样做的结果,使这道题目的练习失去了思维价值,反映了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缺乏思考,造成教师牵着学生走,这是不可取的。后来,他在讲公式的应用时,先板书:“1.公式正用;2.公式逆用.所有这些内容都铺垫好,才让学生动手做课堂练习。其结果,学生题目做的比较顺利,可能发生的错误没有出现。但是,由于学生没有自主体验应用公式的过程,知识技能掌握的就不会牢固,就不能很好地形成能力。
事实上,可以重新设计教学过程,选编几个题组,让学生分别进行正用、逆用、变形应用公式的练习,然后结合出现的问题,自己讨论总结规律,这样教学就有利于学生学习。
        反思:
        1.从观念上看,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怕学生跟自己的想法不一致,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一节好课,不能把学生限制在教师预先铺设好的思维轨道上,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从认识上看,好的课堂教学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这样性。
        再看一位教师进行公式教学的案例。他在进行《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的教学时,不是直接把公式端出来,然后讲证明与应用,而是这样设计的(片段):
先创设情境:由物理中振动质子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入手,提出问题:如何求位移的最大值呢?当学生产生认知矛盾时,教师又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不查表求值(1)sin52.5°×cos7.5°;(2)cos52.5°×sin7.5°。经学生讨论,生疑时,教师给出提示:52.5°+7.5°=60°,52.5°-7.5°=45°。学生茅塞顿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继续探究。这样设计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师生角色处理的非常好,使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深层反思: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特点和价值,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