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 ,罗锡平,杨胜祥,曹华茹,施李杨,王宇轩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杭州 311300
摘要:有机分析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有机分析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有机分析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的必要性、渗透路径和效果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双育人功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有机分析;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No: KC2020154]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高校教师应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1],这对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分析》是有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交叉学科,是浙江农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更是林产品分析检测及食品安全检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能课,在生产和科研各个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它是以化学和物理方法来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定性鉴定、定量测定及其分离、提纯的一门学科。为了实现有机分析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我们针对有机分析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探讨。
(一)在有机分析专业理论课程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丰富与拓展,改善了思想政治教师“单兵作战”进行育人的困境,同时也是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内涵式提升与发展的路径选择[2]。有机分析课程直接面向的是浙江农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目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是科研院所、化工企业和环保公司等从事相关研发、品控及分析检测等工作,这不仅要求从业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较高,自我意识突出,思想尚未成熟,市场经济竞争滋生了唯利是图等狭隘思想,让大学生错误认为读书就是获取文凭作为就业的敲门砖,而忘记了服务社会、振兴民族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网络、自媒体等信息传播使得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非主流思想的冲击,不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树立正确的三观[3]。因此,在传授有机分析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将实事求是、不畏艰险、勤于思考、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工作者为社会发展、人类和平和世界进步而服务的科学情怀等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润物细无声地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在有机分析专业理论课程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的路径
(1)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文化素养,树立立德育人意识
要想在有机分析专业课中成功渗透“课程思政”元素,这就要求自己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因为这对学生的精神建设、情感培养和道德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除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理解和把握思政教育的内涵与意义,紧跟时代步伐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及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向更高的阶梯迈进,才能更好地发挥“三全育人”功能。
(2)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建设中要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和教学设计的各方面,同时贯穿于课堂讲授、教学研讨、作业考试各环节。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分析检测大实践”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3)充分发掘课程思政元素,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的价值就在于充分发掘每一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及科学家精神融入到实践课程教学当中,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传递价值,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三观”,让课程思政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有机含氮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定量检测知识点时,为了增强学生对相关理论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可以向学生引入2008年席卷全国的三鹿集团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通过介绍该事件对婴幼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造成的严重伤害及社会影响,告诫学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弃公共利益不顾,作为未来的化学或分析化学工作者,更是要遵守职业道德,肩负起社会责任感。
下表列举了《有机分析》课程中部分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 见附表) 。
(三)在有机分析专业理论课程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的效果评价
经过两轮的教学实践,我们利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有机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参与问卷调查的有来自应用化学专业不同年级的90名学生,结果表明,通过教学改革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记得老师上课所讲的典型案例并表示深受启迪。其中,85.6%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92.8%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90%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2%的学生体会到了社会责任感、89% 的学生认为对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帮助。学生们纷纷励志要做一个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又具有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高校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4]。在有机分析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地融入其潜在的课程思政元素,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不仅拥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拥有了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形成协同育人效果。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 2016-12-09 (1).
[2] 佘能芳,张金兰,任瑞,蒋小妹,曾艳,刘盛华,原弘. 有机化学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化学,2021, 36(3): 2005040.
[3] 凌晓青, 陈丽鸿.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价值体现. 教育, 2019: 76-78.
[4]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1) :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