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融合的思考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6期   作者:陈忠英
[导读]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引起了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及家长的重视。
        陈忠英
        四川省泸县石桥镇马溪中心小学校    646123
        摘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引起了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及家长的重视。小学时期是发展学生身心、促进儿童养成良好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阶段,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和引导,还需要家长的主动配合与支持。尽管学校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未缺席过,但是回归到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根深蒂固的思想、教育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的影响,都会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将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大困扰因素。学校教育应通过转变家长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家长的相关素质,并指导其掌握、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让学校与家庭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就不能忽视其家庭影响。目前,我国社会心理健康维护体系还没有发展起来,在家庭心理健康维护观念及经验较少的情况下,加强学校对家庭心理健康维护方面的指导,是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维护结合的重要性。首先,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其目的在于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纠正已出现的心理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预防是最重要的,这与对付其他疾病一样,预防为上策。然而,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大都可追溯到其童年,与家庭的关系异常紧密。因此,要达到预防学生发生心理疾病的目的,最有效的措施应是做好学生童年时期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其次,就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看,其落脚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知识,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有所认识。而真正涉及到如何预防和纠正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含量并不多,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另外,为了弥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上的不足,学校应有意识地与家庭配合。再次,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来看,一般一所学校仅有一名心理教师,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这说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力资源不充足。常言道:人心如面,各不相同。一个心理教师要掌握众多人独特的人格结构,谈何容易。所以,从充分调动一切有利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说,家庭这一主力军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联系
        尽管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就摆在我们面前,尽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根基,但家长本身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不同等都成为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中的“短板”。望子成龙、对孩子过分溺爱、家庭环境恶劣、不合时宜的教育态度、缺位的父、母亲教育等成为家庭教育失策的重要表现。
        一方面是中学生日益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欠缺应有的助力作用,作为学校教育,有必要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对家庭教育进行研究和指导,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共同发展,从而有力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强化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实现家校合作
        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教育方式    、学校的教学环境以及家庭的生活环境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家长的素质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家长素质是最核心的关键因素 。家长要不断同学校保持良好的合作和沟通,创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 。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以及身心发展状态,及时发现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其次,对于学校来说,要积极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要树立好教师的成长意识和心理健康,定期组织老师进行学习培训,让所有教师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目的,重视家校合作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接纳家长的参与,视家长为主要的合作伙伴,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此外,学校要积极对已经开展的心理健康工作以及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家长的参与意愿与参与程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家长的潜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以及态度,并且不断进行指导和修正,消除一切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影响因素。
        (二)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提升家校合作质量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的工作重点专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每一个学校教学的成败不仅关乎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以及良好心理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某一位教师和家长的职责,更是一项需要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其他阶层人员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的过程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当着关键的作用,应当不断利用课内外资源来帮助学生。然而当前很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忙于生活和工作,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难以把握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也没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因此学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上至行政领导、下至家长委员会成员,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统一领导,保证学校与家庭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的进行。
        (三)学校与家庭相互尊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家长与学校积极参与、共同合作的一项长期工作,因此在相互配合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首先,要兼容并包,学校在与家长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营造一个让家长放松、乐于交流和沟通的环境,在进行沟通时要充分考虑到家长的多样性。以开放的心态理解家长的思维和个性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交流。其次,学校与家庭双方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过程,因此双方在初次进行磨合与交流时不能急于求成,要共同努力了解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四)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
        以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被广大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重视,因此开展教育过程总是以理论灌输为主。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前小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量不断扩大,在开展工作时要注意采用和平民主的方式进行,以说理教育法和事实说服法、榜样教育法为主,用先进的榜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校与家长要注重创设的学习和生长环境,消除儿童与学校以及家长之间的距离。此外,家长与老师要严格要求自身,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谈吐规范,从言行举止各方面来教育和引导学生。
        学校与家长需要共同努力、相互合作,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小学时期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需要家长与学校的相互配合,全方位观察儿童在学校家庭以及隔离环境中的心理健康变化,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