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6期   作者:陈晓云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整体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房地产事业的蓬勃发展。

        陈晓云
        张家港开放大学  江苏省苏州市 2156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整体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房地产事业的蓬勃发展。而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服务质量,然而要想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必须就要投入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是就目前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看并不理想,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讨了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为了促进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1 前言
        对于物流行业来说,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非常大,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本应不难,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很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就失业。一方面是社会急需物流人才,一方面是物流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是为什么?本文就针对这个现象,来谈一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
2.1校企合作法律政策不健全
        我国的《职业教育法》高屋建瓴的对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进行指导和布局,可执行性和实操性有所欠缺,在面对细节问题时需要更丰富的政策文件及行政法规进行支持。虽然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及规章推进校企合作的有序展开,但这些文件大都只具有宏观指导意义,柔性条款较多,没有明确合作各方的具体权责,利益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也尚未制定明确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对履行不当的部门也没有具体的惩戒规则,导致校企合作动力不足,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校企合作在目前的发展实践中也并未设置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确定政府、高职院校以及企业的责任划分,对合作的工作量进行分配,对合作成果进行认定和评估,以实际的动态数据辅助校企合作修正人才培养计划,从而达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2.2校企合作机制相对匮乏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各项管理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合作机制较为匮乏的问题,针对于师资力量、技术支持以及服务内容等相关细则关注程度不足,难以真正凸显校企合作模式下对企业、对学生和对学校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没有真正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故而需要结合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的实际合作情况,加以深入分析,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不断予以变革。
2.3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制定了一个较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战略方案,对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校企合作中院校希望学生能在企业岗位中展开实操训练,参与到项目中去,通过轮岗实训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5]。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职业经验,操作技能不熟练,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短时间内不能转化成实效,容易出现耽误企业工作进度的现象,导致企业投入多,获益少,因此,核心岗位并不会让学生参与。另外,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还需要对学生的安全负责,为了避免由于学生操作经验欠缺问题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企业在校企合作参与中积极性不高。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建议
3.1政府介入加强监督,行业协会进行引导
        目前政府部门已出台多项措施促进校企合作的进行,但企业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应针对校企合作制定完善、详细的法律法规,以此作为支撑,明确政府、企业、学校间的权、责、利,才能保障校企合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对校企合作成果进行长期监督,以促使合作持久、长效发展。针对校企合作中贡献突出的企业予以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对落实不到位的企业依据规定进行惩处。行业协会应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关系建设中,起到桥梁作用,将优秀企业引荐给学校,将对口院校介绍给企业,以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
3.2以构建深入的合作平台为先导
        高职院校和相关物流企业之间,应该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合作原则,以合作共赢为基本发展宗旨,建立一个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深度合作的平台,并在合作中努力加强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双方的沟通力度及沟通的有效性,并以此为基础来切实提升物流专业管理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培养进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学校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可以随时通过企业的实践来有效提升自身的相关技能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缩短实际工作和教学之间的距离,进而更好的让学生和实际工作接轨。
3.3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和模式
        在校企合作中,为了达到培养目标、拓宽合作领域,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间的深度融合,应该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在学生教育方面,首先,要根据物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当前社会的新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方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其次,要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体现出相应的职业标准,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真实环境的教学,实现学生在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岗位培训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最后,在校企合作培养的过程中,提前让学生体验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等,促使其明确就业目标、做好符合自身情况的职业规划。在师资培养方面,院校和企业应该有师资共培的理念。学院的教师和企业的员工立足于自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共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利用企业的资源为学院教师提供相应的职业技术能力培训,满足学院的办学需求,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3.4校企共建开放式的实训基地
        为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确保实训实践课程的建设质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可以共同构建开放式的物流技术实训基地。比如,和物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企业物流岗位需求,对学生开展专项能力训练。充分利用实训基地中的设备资源和技术资源,比如,智能物流机器人、现代化立体仓库、自动引导车、电子标签分拣系统等体验物流运作流程,构建真实的物流工作环境,感受物流企业文化氛围和工作状态,熟悉物流岗位的相关设备功能。企业通过创建商品储配和流通加工场景,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培训,学生担任双重身份角色,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既保证了岗位用人需要,又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猛,不仅仅是网络购物的促使,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由此促使物流管理专业逐步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之一,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本身定位就是职业化人才培养,因而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中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与一般的理工科不同,物流管理专业虽然也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其实践性是非常强的。要想更好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增加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中,也指明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因而对于未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来看,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加深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工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远亚丽.“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20,4(05):76-78.
[2]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62-66.
[3]徐杰,王敬.产教融合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有效性及其提升措施[J].成人教育,2020,40(05):69-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