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芳
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禾仓小学 广东 广州 510900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以下简称综合/劳动)均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非学科课程。以工作坊为载体有效推进了本片区综合/劳动学科,主要得益于以下探索经验:一是鼓励工作坊成员坚持走出去;二是充分发挥工作坊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三是跨区域联动,搭建工作坊成员展示的舞台。在以工作坊为载体推进本片区综合/劳动学科过程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了片区学校特色发展。
关键词:工作坊;有效推进;综合/劳动;专业水平;学校特色
在“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工作坊作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兴模式。利用区域工作坊,发挥优秀学校的示范作用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推动区域内学校综合/劳动学科的常态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的乡镇综合/劳动学科工作坊负责人,坚持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在工作坊建设中做了如下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本片区综合/劳动学科工作坊成立的背景
(一)工作坊成立的依据
为了有效破解“综合/劳动学科骨干教师缺乏引领舞台,刚接触该两学科的教师缺乏有效的专业培训”,于2020年9月,本区教研员蔡老师带领区学科组,以“德才兼备”和“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理念为导向,把区综合/劳动两学科二合为一并依据地域就近原则,分成了五个工作坊“城东东篱工作坊、太平南片工作坊、殷碧玉荷锄工作坊、郑永强蒲公英工作坊、悦动北片工作坊”。
(二)工作坊成立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经过长期观察和参与调研发现,综合/劳动课程在本片区各学校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缺乏高层引领,且无教材、无课标、无师资(据调查统计本区域任教这两学科均为兼职老师),尤其是缺乏课程实施的资源。大部分兼任的教师没有开发课程的经验,或忙于应试无暇顾及此两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基本造成该两学科形同虚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目标也就得不到体现和落实。区域学科工作坊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载体,是引领教师自主发展的孵化器,将有效推进片区综合/劳动学科的发展。
二、以工作坊为载体,推进片本区综合/劳动学科的实践探究
本人作为“城东东篱工作坊”负责人,在城东学科负责人邓永锋老师的协助下,很快组建起了工作坊——广州市学科中心组成员1人、指导中心学科负责人1人、区学科理事1人、本学期刚接触这两学科年轻教师5人。在倾向于重点培养新教师专业素质的工作上,以工作坊为载体,本工作坊成员参加或组织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
(一)鼓励工作坊成员坚持走出去
只有不断地走出去,外出学习、聆听讲座,见识当下综合/劳动课程的研究和发展现状,才能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内化素养,才能让工作坊成员迅速地成长起来。
本学期,响应国家号召由于疫情尽量少聚集,工作坊成员主要参加了以下两个讲座:一是2020年9月11日在西宁小学,参加了由从化区综合实践活动副会长郑永强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二是2021年1月7日在西宁小学,参加了由从化区综合实践活动会长詹志勇老师主讲的《综合/劳动课改教学设计的撰写》。
在以上两个专业讲座中,主讲人均对教师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指导,夯实了老师们综合/劳动课程的理论基础。如郑老师的讲座,让工作坊成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形式、课程实施、课型五大方面均有了全面的了解;如詹老师的讲座,让工作坊成员对综合/劳动课的课程性质、目标、课型、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
(二)充分发挥工作坊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
该片区兼任综合/劳动学科均为兼职老师,且有不少教师像工作坊五位成员一样刚接触这两门学科,以致在学科专业上认识不清、领悟不足。所以,研究课堂教学成为他们走进这门学科的第一步,并以此形成教学研究氛围,带动更多的人加入研究行列。
2020年10月23日下午,本人在江埔街禾仓小学组织开展了“从化区教育局城东教育指导中心东篱工作坊教学研讨活动”。活动由邓永锋老师主持,城东片所有学校综合/劳动学科的负责人和任课教师参加。活动环节一:由工作坊骨干刘小芳老师执教《我家美食我做“煮”——“争当班级小厨神”主题活动成果展示课》,课后,区学科理事黎智锋、区中心组成员何智谋、工作室成员冯木铃和黎淑红分别对课例进行了点评。活动环节二:由工作坊骨干教师邓永锋进行讲座《成果征集 引领前行》。活动环节三:由从化区教师发展中心学科教研员蔡老师作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为进一步提高片区综合/劳动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夯实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如何与时俱进地利用身边资源开发综合/劳动学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了工作坊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跨区域携手,搭建工作坊成员展示的舞台
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青年教师可以通过研讨课提高专业素质,提升教学水平;骨干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课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教学模式、特色和理念,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020年12月2日下午,本人在温泉镇石海小学组织开展了“城东东篱工作坊教学研讨暨江梅名教师工作室送教到校”活动。活动由本人主持,城东片所有学校综合/劳动学科的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参加。活动环节一:首先是工作坊成员李雪绫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课例《小伞的编织——设计与制作课》,接着是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江梅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课例《社区分类回收垃圾箱创意设计》。活动环节二:由专家广州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专委会荣誉理事长梁燕霏老师、广州市第一届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专委会副秘书长兼劳动教育专委会理事詹志勇老师进行课例点评。活动环节三:由城东教育指导中心学科负责人邓永锋老师、石海小学吴小勇校长作活动总结。
工作坊开展的此项跨区域携手活动,通过双线开设青年教师研讨课和名教师教师示范课,采取“自身实践”和“名师示范”并举的方式,达到名师带动效应。
三、以工作坊为载体,推进本片区综合/劳动学科取得的成效
(一)以课例促专业、以竞赛促技能,不断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
在跨区域携手活动中,工作坊骨干教师为了让工作坊零起点的成员李雪绫老师执教一节综合实践研讨课,和李老师共同研究教案设计,手把手地教她如何突破难点,甚至和她一起上观摩研讨课。这样的研讨,既提供了青年老师展示自我、提升自信并得到专家点评的机会,也让骨干教师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该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助推片区听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建立学科工作坊,其实是建立教师相对灵活的一种合作方式。工作坊的活动以人为本,均在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惑上生成,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参与学习,有效提升了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成员专业化的发展。工作坊成立半年以来,通过参加或组织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工作坊成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显著提升,在2020年从化区首届综合/劳动学科教学技能竞赛中,工作坊成员刘小芳、李雪绫、杨梦环3位老师均获区级奖项。
(二)“做中教,做中学”,促进片区学校特色发展
工作坊成员的“做中教,做中学”,虽不利于工作坊的管理,但有利于调动工作坊成员的工作热情,以促进工作坊“千篇一律不是美,百花齐放才是春”的特色发展。
在2020年12月23日的劳动教育现场会上,我们工作坊来自7所学校的8位成员一共打造了五个特色项目:石海小学的“从化荔枝”(赠品:荔枝干、百香果饮料),河滨小学的“粤剧和漆画特色”(赠品:粤剧脸谱的环保袋),温泉镇第一中心小学的“立体刺绣”(赠品:刺绣作品),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的“编织鱼”(赠品:水族舞竹书签),江埔街禾仓小学的“鲤鱼灯制作”(赠品:超轻黏土鲤鱼)。同时,工作坊骨干教师还展示了一节劳动教育为载体把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课例《鲤鱼灯的编织——主体框架制作》,彰显了学校“德艺双馨、五育并举”的品牌亮点。
在“从化区中小学生综合/劳动学科走读从化二期”活动评比中,该片区获奖质量和数量较第一期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个人获奖35项,集体获奖15项。
由此可见,以工作坊为载体,推进本区域综合/劳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利用“做中教,做中学”不但能很好地解决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还促进了本片区学校特色的发展。
总之,本工作坊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思考与行动,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量身定做的研修方式和成长策略,引领教师在学习、反思、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效促进了本片区综合/劳动学科的常态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振乐.办落地有痕的劳动教育 [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1)
[2] 李华平.名师坊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