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文教师的视觉语言观点——一个扎根理论的研究》的评述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6期   作者:刘畅
[导读] 在可视化技术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可视化语言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
        刘畅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要:在可视化技术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可视化语言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本文简要对Petrie, G. M. 在2003的一篇探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教师对创新视觉语言的看法的定性研究进行了评述,并分析了其研究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下的实施利弊,及研究结果对于ESL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ESL课堂;视觉语言;扎根理论
        一.引言
        此文是笔者针对一篇探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教师对创新视觉语言的看法的定性研究(Petrie, G. M. 2003)的评述。在可视化技术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可视化语言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从 "纸质阅读 "到 "电子阅读"(Meskill, n.d 2002),种种可视化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对教师和学习者的课堂模式都有很大的创新。研究者引用了Strauss(1987)关于基础理论的观点,这种方法不同于常见的研究开展方式。基于发现ESL教师如何在课堂实践中使用视觉语言的动机,研究者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1)ESL教师对课堂上电子文本中的视觉语言有什么样的认识?(2)教师如何围绕电子文本中的视觉语言形成学习经验? 之后,研究者选取7位有经验的ESL教师进行了本研究的访谈。研究方法以访谈记录为基础,通过扎根理论法进行分析。        
        二.研究理由
        除了上述开展本研究的动机,研究者还回顾了一些视觉语言在课堂上的相关文献,并对视觉技术对ESL教师的影响以及这种创新的教育过程进行了研究。
        很明显,视觉语言在课堂上的应用体现了时代的转型和社会的进步。与印刷文本相比,电子文本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和思维方式(Meskill,2000)。因此,教师们在面对视觉化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的变化会表现出矛盾的情绪。有些教师认为视觉语言是阻碍学习者安静思考的障碍(Burniske & Monke 2001)。另一些教师则认识到在课堂上利用视觉技术的重要性。同时,在创新教育中还存在"使用水平 "和 "关注水平 "(Hall, Wallace, and Dossett (1973) and Hall, Loucks, Rutherford, and Newlove (1975))。因此,了解现阶段教师在ESL课堂上使用视觉语言的情况是一项很有必要进行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制定和抽样策略
        本研究以西北太平洋地区为背景,研究对象涉及7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之所以选择教龄在十五年以上的教师,是因为他们在ESL教学过程中对创新有更丰富的经验和看法。此外,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使用视觉语言教学创新的可能性较小。然而,他们相比起经验不足的教师,更容易受到专业意见的影响。这7名研究对象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其中有5名女性,2名男性。他们的平均教龄为18年,其中6人有海外教学经验。五名教师已获得TESOL硕士学位。他们任教于不同的机构,但地理位置相距不超过七十五英里。
        在特定的研究中,按照特定的要求来筛选研究对象是一种有效的抽样策略,此研究中,研究者就是通过对该地区ESL教师的了解以及该领域的专业人士的推荐来确定筛选研究对象的地理位置。
        
        (二)数据收集
        数据资源来源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正式访谈。每个访谈平均时长四十五分钟,访谈过程中,研究者进行笔记记录,同时访谈录音如实记录并在访谈后进行逐字逐句转录。访谈前,作为指导,研究者准备了一份访谈问题清单,问题设置包括首先引出研究对象对时代转变的感受,尤其是针对电子文本与印刷文本的对比,然后是关于在ESL课堂上使用视觉化技术或视觉语言策略的意识,以及他们对此的看法。此类问题清单能够帮助引导研究者一步步完成访谈。然而有一点值得注意,若是严格按照扎根理论的要求,这类问题清单在扎根理论研究的背景下并不常见,Dowling在他的建议性讨论中曾批判性地指出此类研究方法在定性研究中并不值得推崇。
        
        (三)数据分析
        由于研究者已经有过两次关于ESL课堂中视觉语言的定性试验研究,为了得出该主题研究结果,本研究主要遵循Strauss(1987)的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Holton(2007)提出的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编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实质性编码(包括开放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本研究中采用不同的编码策略对数据进行编码。例如,在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对访谈的笔录和现场记录进行具体分析和记录。

在轴心编码的过程中,研究者为了了解数据的关系和区别,建立了几个维度的类别。在本研究中,这些类别分别是强化语言、转移(语言)文本、技术技能(非阅读技能)、对假设的认识和未来的可能。在前面编码的基础上,选择性编码有助于研究者选择一个类别作为主码,其他类别作为 "从属码"(Strauss 1987),以满足研究的需要。
        
        (四)有效性考虑
        本研究的有效性考虑有如下论证。首先,在编码过程中,研究者认真地分析数据,并按照扎根理论的方法反复确认数据,以确保数据完全饱和。其次,研究者与部分研究对象是已经很熟悉的状态,他们在访谈结束后不断通过电子邮件同研究对象确认数据分析的情况。这种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有效关系和沟通,不仅有利于研究对象在访谈中做出真实的反应,也有利于研究者收集和分析有效数据。第三,通过访谈,可以直观地看到,教师们对视觉语言教学的认识和关注度都很低。然而,访谈中关于视觉语言的问题令教师开始关注ESL教学中的视觉语言,并将其反映在自己的视觉技术教学实践中。
        
        四.研究结果
        经过数据分析,研究者发现,ESL教师将电子文本中的图形、图像、色彩等视为与语言文字不同的元素。将语言文字视为核心货币的教师认为图形等不是ESL课堂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而是附加元素。Karchmer(2001)和Meskill和Mossop(2000)也发现了这一结果,即教师们高度重视语言文字中单词本身的意义,而忽视了那些通过图像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不否认视觉语言可以对学生的理解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在访谈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印证了在课堂实践中对视觉语言认识的转变。
        
        五.结语
        总的来说,本研究在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展现出如下亮点,如经过筛选的研究对象确保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合理性。研究对象在性别、资历和经历上的差异,也体现在对不同访谈问题的回答上有所不同。此外,在数据编码后,五个类别编码的详细讨论与支持性声明,令本研究在探索视觉语言未来指导教师上得以进展。研究者对原始的访谈记录和现场笔记的还原处理,也体现了对研究精确性的重视态度。
        与此同时,笔者还以批判性思维审视本研究,发现研究者仅使用轴心编码对五个维度进行分类来分析数据,这种数据的编码方式并不符合扎根理论方法中的所有类型。当然,这也并不是此研究的问题或缺点,但对于一个以扎根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的不精确性。另外,将准备好的问题清单作为访谈指南,这在扎根理论研究中也并不常见,因为扎根理论研究通常提倡追求的是定义研究对象的主要忧虑。


【参考文献】

Burniske, R.W., & Monke, L. (2001). Breaking down the digital walls: Learning to teach in a post-modem world.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Dowling, P. and Brown, A. (2012), Doing research/reading research: re-interrogating education. Routledge.

Hall, G.E., Wallace, R.C., & Dossett, W.F. (1973). A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adoption process with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Holton, J. A. (2007), ‘The coding process and its challenges’. The SAGE handbook of grounded theory, 265-289.

Meskill, C., & Mossop, J. (2000). Technologies use with ESL learners in New York State: Preliminary repor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2 (3), 265-284.

Meskill, C. (n.d.). (2002) Assessing language and literacy achievement with electronic texts. Retrieved October 2, from
http://iccel.wfu.edu/publications/journals/jcel/jecel990305/cmeskill.htm

Petrie, G. M. (2003), ‘ESL teachers’ views on visual language: A grounded theory’. The Reading, 3(3), 137-168.

Strauss, A. L. (1987),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