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团结
广饶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 东营 257335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而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易于为广大学生所接受。通过形式多样的比较,可以比较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发现内在规律,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比较法
重视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基本要求。能力是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思维、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而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历史本身就是一门比较的学科,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鉴与现实进行比较,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有人指出:“没有比较,不仅认识的过程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人类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不可思议的。”通过比较,有助于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包括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常见的历史比较法有哪些呢?
一、历史比较法的分类
1、横向比较。即从空间观念出发,就不同的民族、地域、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战国的商鞅变法与古希腊的梭伦改革、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等的比较。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2、纵向比较。即从时间观念出发,就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作比,或就某一历史事件的各个发展层次作比。如讲美国南北战争,可比较独立战争,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自所起的作用,讲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富兰古林·罗斯福,可与分别领导了独立战争与内战的乔治·华盛顿、亚伯拉罕·林肯比较,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可与1823年的门罗主义,19世纪末的“大棒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金元外交”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3、综合比较。即纵向穿线,横向织网,纵横交织,构成一个立体的比较体系和结构。如在比较中西方差异时,可以从社会阶级组成、政治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对外关系、军事实力、民族关系等各方面进行纵横、交错的多方位的综合比较。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
二、历史比较法的作用
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比较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可以从历史发展的整个链条中发掘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历史现象的意义—它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找到洞悉历史之谜的钥匙。
1、通过比较,区别异同
区别各种历史现象的异同是运用比较法的基本目的。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共同的特征,也可从有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到她们各自特征的表现形式。
讲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时,可以将它与秦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等做比较,通过比较认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除具有以前农民运动的特点外,特殊的背景还赋予了它特殊的历史使命——反封建的同时还要承担反侵略的任务,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农民运动承担的历史使命也不同。
2、通过比较,发现规律
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然而如果只注重单个历史概念的死记硬背,忽视对整体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这样的记忆方法,往往会前读后忘、张冠李戴、顾此失彼,事倍而功半。运用比较法,抓住重点,理清线索,将历史知识按专题进行有机地排列组合,就能增强记忆,需要时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到中国近代史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时,在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统治的漫长的中国革命历程中,无论是地主阶级改革派,还是农民阶级革命派;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无论是“强盗结义”,还是“秀才造反”;无论是“保清变法”,还是“革命排满”,他们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给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以打击,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最终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依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更深刻的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里总结历史经验,探求历史规律,坚定他们走历史必由之路的决心。这样,通过全方位地比较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典型的农民运动和两次典型的资产阶级运动,可以从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些重要的结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比较使学生能从多个视角去看问题,举一反三,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如比较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著名的资产阶级运动时,通过对两次运动的背景、过程、纲领、结果的比较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还是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论是维新志士“连名三千毂相摩”式的和平请愿,还是革命党人“炸弹光中觅天国”式的武装起义,先后代表近代社会进步潮流的两次资产阶级运动,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和政治革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但是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出路,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进一步比较分析造成这种相同结局的原因,就会得出如下结论:客观上的敌强我弱,主观上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软弱性。这说明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时代需要新的阶级承担这项使命。
4、通过比较,加强思想教育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历史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明确规定:通过中国文化史及现代史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易于为青年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之具有自己的历史判断能力,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通过中外文化之比较,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思想;通过新旧中国政治、经济之比较,可使学生认识今天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通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比较,可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在讲到香港问题的形成和解决时,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落后的旧中国,我们任人宰割,失去大片领土和主权,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不仅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的任务,使中国独立,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而且还收回了被侵占的土地。使学生在这种对比当中深刻领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
总之,历史包罗万象: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历史的发展是互为联系、因果相循的。世界的今天由世界的昨天演变而来,又必然走向未来。古是今的基础,今是古的发展。了解世界的昨天,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世界的今天,迎接世界的明天。通过比较,区分了同和异,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各个历史事件、人物的特点,可以防止相似的历史知识的互相混淆、张冠李戴,可以较好地掌握复杂的历史现象和概念把握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构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更为系统地掌握历史。
参考文献
【1】《历史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较教学法》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