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6期   作者:盛旸
[导读] 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学校的学习阶段是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盛旸
        哈尔滨市团结小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学校的学习阶段是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班级规则、班会、主题活动、示范示范和家校合作教育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行为习惯,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家庭学校教育
        学生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良好的行为不仅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也是形成健全学生人格的必要保证,也是学生成才的前提。目前,学生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更多关注的行为和习惯,如学生喜欢恶作剧、痴迷电子产品、不爱护公物、爱说谎、爱骂人、不守公共场所秩序等。因此,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工程。
        学生在行为习惯上有以下特点:一是盲从。虽然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但他们的评价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喜欢盲从。第二,幼稚的依赖。虽然他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是他的心理还很幼稚,看问题很敏感,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程度很高。第三,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是灵活的。当他们刚进入一个新的学校,遇到新的老师和同学,他们想在主观上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同时,他们信任和崇拜教师,所以他们对教师的态度非常灵活。因此,这是学生形成各种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机。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几年的分析、研究和实践,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从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入手,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来感染和引导学生。为了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接受文化氛围。在学校中,班级作为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接受文化感染的基本单位。班级要明确班级规则和训练,明确学生应该坚持的规则,明确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在课堂上要做好文化墙的布置,积极开展班级文化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必要的平台。通过班级活动的创设,可以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我探索意识。
        2、用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制度,而制度是一种力量,它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当学生刚进入学校的时候,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达自己的欲望。在这个时候,带领学生学习,中小学学生行为准则,中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与学生讨论和制定类规章制度、班级公约,通过研究等,学生明确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通过班级规章制度和班级惯例的集体讨论,学生不仅有当家作主的思想,而且增强了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能够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学生的行为稍有偏差时,我们可以用规章制度来适当地限制学生的违纪行为,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律意识,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当然,“班级公约”和“班级规章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堂发展的需要,不断修改。学生应该制定规章制度来为学生服务。学校和班级应该用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3、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行为
        父母和老师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期间,学生的是非观念不是很强,在行为上有有效的模仿。当他们看到别人在做什么,他们就会去做,尤其是喜欢模仿自己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提高和维护自己的威信,做到学生要求做的事。例如,要求学生不得迟到,老师不得迟到;要求学生遵守协议,信守承诺,并带头遵守协议,信守承诺;要求学生不要穿奇装异服,衣着要得体大方;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尊重每一位同学,与同事和睦相处。任何时候,不做消极的事,不说消极的话,给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暗示,把真善美传递给学生。总之,教师的行为每天都会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行为。老师的行为一直在学生中起着微妙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4、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行为
        “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才是真正的教育。”一次有效的主题班会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当学生在成长和发展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时,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主题班会中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主题班会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偏差和误解,加强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坚持每周主题班会,班会的主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明确班会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文明和礼貌,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我们可以举行专题类会议如“良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文明和礼貌第一”,“最美的人”等等。每年三月可以举行“学习雷锋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好青年”主题班会,暑假前可以举行“防溺水、珍爱生命”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所以材料的使用要合理,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思想上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交流,从而激发道德动机,促进良好行为。主题班会虽然主要由学生组织,但要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例如,在班会的主题“我身边最美丽的人”,在最后的班会,班主任的评论,我说他们的一个优势,班上每个学生,赢得了学生们的赞扬,但也湿的学生沉默。总之,通过一系列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养成好习惯,感受好习惯带来的快乐,从而促进好习惯的形成。
        5、通过主题活动锻炼学生的行为
        要想让学生言行一致,光靠制度来引导班会是不够的。学生的行为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同时也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因此,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外,还应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加强对行为的理解和实践。例如,可以设置“日常行为”的移动岗位和“文明礼仪监督”的固定岗位,让学生参与监督检查,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中,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特色的升旗仪式。在准备和现场表演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要有集体荣誉感、纪律性和合作意识,这是良好行为的基础。开展“跑步比赛”和“跳绳比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习惯。开展“感恩母亲,让爱开花”母亲节主题活动,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向长辈表达孝心,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开展“游学”、“告别六一,拥抱青春”等活动,让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机会。例如,在“调研游学”的准备工作中,要求学生学会如何打包自己的行李,如何在乘车过程中保持安静,如何文明有序地集体用餐。这些都是在实践学生的行为准则,不断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注重教育细节,耐心教育失范学生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实就是学习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积累。只有不忽视成长发展中的每一个细节,不断积累时间,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最终形成相对稳定、有意识的行为习惯。这些稳定、自觉的行为习惯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对学生的详细教育涉及各个方面,如课堂上坐姿端正,自习课上不乱说话,衣着整洁大方,个人物品摆放整齐,文明礼貌,与人交往注意礼仪等。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参照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学生进行详细教育的发展和培养目标,逐步规范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于经常违反校规、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耐心地与学生沟通,分析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对策。
        7、促进家庭学校共同教育,加强习惯养成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对孩子的习惯,尤其是行为习惯的关注不够。一些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还小,他们行为习惯中的一些小问题长大后可以自然纠正。因此,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应积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促进家庭学校教育,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习惯氛围。例如,积极开展家长课堂,消除家长对育儿的误解,帮助家长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掌握育儿方法,提高育儿艺术;使用校园网络,学校官方账户,父母的会议上,类QQ群,微信群,给父母,父母鼓励优秀的文章送父母,这样父母可以知道学校的具体要求和类发展中孩子们的习惯,这样父母可以明确要求和遵循规则,并配合家庭学校。
        总之,学生时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教育,多思考方法,不懈努力。家庭和学校要携手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规章制度、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示范示范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