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悦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
【摘要】逻辑性、抽象性是数学这门学科非常重要的两个特征,而大多数小学生还很难达到使用逻辑抽象思维去思考问题。因此,将小学数学里抽象性、空间性的知识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具体性、形象性的知识点,信息技术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与时俱进 具体 情境 实效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信息化已渗入到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各行各业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教育也不例外。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改革教学模式,使其走上信息化的道路,我国政府也及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将会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转变为学生探索新知的伙伴、指导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将发生变化,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获取知识,而是转变为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将主动探索知识,启动问题讨论,参与问题解决。
一、让数学与时俱进
“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两个方向。事实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数学备课时,应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时下热点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在浩瀚的信息资源库中搜寻时效性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与时俱进;教师也可以活用传统的教学内容,让数学学习更具有趣味性。
比如,教学《近似数》这一节课,笔者会在网上搜索一段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胜利大阅兵的视频,在“导入”这一环节播放给同学们观看,让同学们边看边思考,视频里提到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由于胜利大阅兵是极具关注度的社会热点,学生也都在电视上收看了这一盛况,所以学生全都兴致盎然,积极性迅速被调动了起来,很快便进入了学习状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如《奥运中的数学》主要学习奥运会中一些数学知识,分为三个环节:一、田径——刘翔110米栏夺冠;二、跳水——男子单人3米跳板比赛;三、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在讲每一个环节之前,笔者都会播放一个本环节提到的比赛短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运动健儿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化抽象为具体
数学知识体系庞大,分支繁多,其中不乏抽象难懂,需要空间想象力的知识点。如果仅凭黑板粉笔和教师口述,很多学生可能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领悟。信息化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某些几何图形的性质学生难以理解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图片,动画或视频,以动态形式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讲《旋转与角》这一课时,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平角与直线,周角与射线的区别,会模糊地认为平角就是直线中间加一个点和一个弯箭头,周角就是射线加一个弯箭头。我们可以制作动画分别展示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角与直线,周角与射线的区别,避免混淆。
而在《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中,教材上是通过将圆柱展开成两个圆和一个矩形来求其表面积的。有部分同学可能很难想象展开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将展开的过程向同学们展示出来,使其加深理解,为接下来的求表面积奠定基础。
在《圆的面积》这一课当中,同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求圆的面积,把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然后拼接成平行四边形,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的面积公式。
在实际教学中,把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还是可以操作的,但是如果分成32份,64份,甚至是128份的话,操作起来难度就会非常大,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这个时候,信息技术就体现出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或其他教学软件,将圆平均细分成若干份,再将这些部分拼接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动态展示出来,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圆是如何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进而对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一知识点就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三、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再加上思维活动的紧张,长时间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疲劳。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静态的数学知识与问题动态化,减轻其复杂性,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例如:在“三角形的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利用多媒体这项信息技术展示高低两栋侧面是三角形的房子,让学生想一想,哪个是长颈鹿的房子?哪个是小松鼠的?学生会很容易给出答案: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低的是小松鼠的。教师追问:这样判断的原因呢?从哪到哪是房子的高呢?这时,教师再结合课件演示和板书“底面、顶点”,从而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画龙点睛的作用,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四、优化教学模式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应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例如:在“大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提前精心制作一个视频课件,其中涉及了太空中翱翔的宇宙飞船、巨大泄洪量的长江三峡水电站、美丽的星球之间的距离展示……让学生极大地受到震撼与鼓舞;然后再视频中展示一系列的数字、文字、图表及解说等,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生活中的大数;最后,精心设計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下练习,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搜索生活中的大数,并将整理结果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其动手实践的技能与能力,促使其真正爱上数学学习,深化所学知识,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五、去除浮华,注重实效
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进行教学,既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堂效率,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但制作课件需注意去除浮华,注重实效。具体来说,需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科学。围绕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适当的表现形式,体现课件的教学价值。原理必须要正确,允许用各种形式展现,但不得出现知识方面的错误。
2.灵活可控。课件要便于操作,简便灵活,前后连贯,交互性强。
3.简约艺术。投影的画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突出重难点,去除干扰信息,在音响播放、内容切换、色彩转变等设计上应简约。画面尽可能做到美观流畅,实现好的内容与好的形式相得益彰。
信息技术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转变,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新的教学模式当中,惠及每一个学生。有信息資源作支撑,以信息技术作平台,教师可以创建贴近生活的学习环境,采用课件呈现教学内容,比起文本呈现,视觉呈现将更加直观,便于理解,甚至可以多学科进行融会贯通,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对数学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师生关系也从传统的“教”与“学”转变为探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合作者,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数学的魅力。
总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有机地整合起来,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学资源更加多元化,教学过程呈现多媒体化。不但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杨华.中国教育信息化[M].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2013(6).
[2]李霞.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考试周刊》20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