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智敏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现如今,我国教育不断的发展和改革,思政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先后出台诸多文件指导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然而当前大学生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所以应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打造新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通过坚持政治引领,丰富课程内涵、强化课程设计,改进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体验、凸显德育功能,推动课程思政等,强化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效果。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究其原因,不是没有工作岗位,而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发生了较大改变,其就业难问题与自身因素紧密相关。现代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未提前做出合理规划,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导致出现“高期望”、“慢就业”甚至是“零就业”的问题。因此,为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树立正确就业观,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意义重大。
1开展思政教育重要性
思政教育在大学教学体系中起到思想引领指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在为人处世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则面向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领域,与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关系密切。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相当于在思想层面给予学生最有效的保险,学生通过接受思政教育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将其融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符合个人价值和时代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
2课程思政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实践的可行性
首先,课程思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十分相似,均是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稳定发展,且结合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开展因材施教,因此两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着力点相同。是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遵循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其次,两者教育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影响实现大学生的内化吸收和改变,使其在日后的学业规划以及职业生涯发展中,始终坚定党的方针政策引导以及自身的理想信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并对就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细化分割,为学生努力达成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两者的教育目标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再次,教育内容的相互融通,大学生思政教育只要涵盖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法制观,在学习和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形成与时代相契合的政治观念、思想理念和道德准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则更加注重人的价值,将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并不断提高就业能力与岗位胜任能力,由此可见,两者在教育内容方面如出一辙。最后,是教育功能的互补性,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不断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所以传统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渗透力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将课程思政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能够促进生活理想与职业理想的融合发展,改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其真正成长成才。
3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的路径探究
3.1构建就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破各学科之间的教学屏障,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积极在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分层、分类、分阶段”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形成就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突出各专业特色,分层落实思政教育任务,将就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按照“专业-课程-课堂”分层设计实施思政教育任务,构建“系统性、一体化”的就业课程思政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专业思政路线,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性质及作用,确定思政教育主题,根据教学章节具体内容,围绕各专业课程思政主题,结合教学实际,确定每个章节的思政教育主题,找准知识的契合点,明确每个思政元素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3.2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专业课程讲授大多以课本的理论知识为主,主要是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模式,但是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讲更加强调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定制的生涯规划,这就更需要改变传统的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开放式、互动式、交流式、实践应用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自己的实际状况与课程相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从不同方面深入了解自己。同时将思政教育课程穿插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传授中,改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一些西方思想,更多的将中国的家国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讲解本土的经典案例,将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优秀代表人物在课堂中呈现来获得学生的认同,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去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不只是以自己为核心的盲目规划。
3.3运用分层、多元教学方法,促进大学生形成职业意识
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阶段个人发展和需求也不同。针对大学生专业差异性,学习方式多样性,以及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在满足教学主体不同需求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加适宜大学生特点,增强教学效果的方法授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应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增加课程育德功能,运用情景体验式教学、团队合作教学等,同时也要积极拓宽不同专业与该行业的合作,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认识所在专业领域的行业就业特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升华和转化,形成职业意识。
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是思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教师深刻掌握每一名学生的性格特征与特长点。因此互动方式在思政教育体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摈弃传统的说教方式,时刻关注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状态变化,从而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当前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拓展教学方式提供丰富的手段,通过网络在线沟通方式掌握学生的状态变化,进而为学生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另外教师要注意发挥课外社团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职业生涯规划类社团,为今后职业规划、走上岗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胡婷婷.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政化教育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69.
[2]李衡荣.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3):70-72.
[3]李杨.“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8):76-77+80.
[4]陈建甫,张婧.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决策探索,2020(3):62-63.
[5]王晓芸.“课程思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9(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