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动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奇韬中心小学 福建三明 366108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朗读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采取各种策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本文从“立足课堂,抓好课文朗读”“教给方法,掌握朗读技巧”“形式多样,培养朗读兴趣”“多元评价,提高朗读水平”这四方面介绍了对小学生朗读训练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朗读 训练 技巧 兴趣 评价
小学语文新课标标准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朗读的作用,努力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立足课堂,抓好朗读训练
1.正确的朗读。刚开始阶段,要求学生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每一堂语文课,我都会充分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朗读。有些学生朗读能力较弱,读起来断断续续,我们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时间,静等他读完,让他树立朗读的信心;课后成立“一对一”互助小组,我读给你听,你读给我听,学生的朗读能力充分得到训练。
2.流畅的朗读。正确的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在这个层次,可以训练学生使用什么语调,如何停顿,怎样确定重音和语速等。例如,朗读《草原》第一自然段前两句,第一句要读得平直,第二句读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时要读得高昂,表达作者“满心的愉快”。朗读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以曲折的语调来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文章的神采,这是最高的要求。当学生背诵朗读《七律。长征》时,我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朗读,这样才能利用表情、手势和姿势,充分感受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当然,这些不单单是纯技术的朗读,必须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使朗读体现出对文章的体味与理解。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悟它。
二、教给方法,掌握朗读技巧
要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教学生学习朗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
1.读音要正确、清楚。读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如多音字,应在字义中确定正确的读音。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能读得含糊、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而有力,韵母要读得充沛而响亮,声调要读得正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
2,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都是非常的重要的。一篇课文如果轻重、停顿都能够分的清楚,这篇课文的感情就能充分地表达出来。如《普罗米修斯》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抓住“决不会”“更不会”米加强声音的强度,主人公为民造福的坚定决心就表达出来了。
3,速度的快慢要合适。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的频率的快慢。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课文的意思进行朗读。一篇课文如果在朗读是速度快慢不合理,好的一篇文章听起来都会变的很难听。
4,语气、语调要恰当。语气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及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的气息状态,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也是表达思想感情得一个重要的手段。
同样的一段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就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声调。如朗读《小英雄雨来》“打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时就须以高亢的声音、短暂的气息读出自豪之情。
三、形式多样,培养朗读兴趣
朗读训练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使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使朗读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
1.教师范读。在教学中,教师范读十分重要,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善于模仿。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材,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2.分角色朗读。小学语文识文中,有些些文章故事性、人物性感染力很强,我们就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如教学《渔夫的故事》,我把学生按书中人物分成渔夫和魔鬼两个角色,扮演朗读,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在角色扮演朗读中进入情境,兴趣浓厚,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
3.配乐朗读。一些文章文质兼美,配上音乐来朗读,这样不仅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让学生更快进入情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朗读《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配上音乐朗读,学生就更容易进入情境。但要注意的是,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4.借助图朗读。在语文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关联的插图,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插图配合朗读,这样图文结合会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四、多元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1.学生自我评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分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认识, 完善自我,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在朗读中,我经常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一个学生在读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我请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认为我没有读出周恩来那种坚定有力的声音。”我说:“那你再把这一部分读一遍好吗?这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他又认真地读了一遍,这次读得非常成功,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学生间相互评价。朗读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这样不仅可以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而且可以使朗读的同学得到来自同学的赞美和认同。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可以增强学生在集体中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使朗读能力有较提高。
3.教师评价。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学生的天性是喜欢赞美,课堂上老师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体会成功的喜悦。如:“你读得很认真,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你读得很流利,一定是认真预习过了,真是个自觉的好孩子。”只要老师对学生充满爱和期待,总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的地方。学生受到表扬,有了学习的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乐于读书,朗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总之,朗读是一种口语训练,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中,我们应精心指导学生朗读,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使朗读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22
2.王松舟《从今天起,和孩子一起朗读吧》【J】《小学语文教师》2018(9)14–18
作者简介:杨开动,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奇韬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