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琴
柴达木路小学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 817099
摘要:小学生处在对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在该阶段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会使他们受益一生,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还能够促进其综合发展。为此,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分析了兴趣的作用,并提出把握师生角色,因材施教;重视情境引导,自然激趣;灵活执教方式,游戏学习;营造互动氛围,合作学习几点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兴趣;小学语文;课堂;角色
小学语文学科要想学好,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不容易立竿见影。同时,和其他学科知识相比,语言文字是小学生接触较早的知识,反而不容易被重视。但实际上,小学语文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必要性前提,小学生需要在兴趣的推动下学好语文,学好语言文字。本文以兴趣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了兴趣之于语文课堂的作用以及如何将其作用发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潜能激发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教育[1]。可以说,小学生心智在发展途中,其潜能尚待开发。小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份好奇心会驱动他们不断思考、探索,而这个过程如果能够被善加引导,使他们对相关知识产生兴趣,就能够使其形成持续的内驱力,从而不断有新的潜能被激发,进而获得进步。
(二)独立学习
小学生活泼而不易集中精力[2],正处在需要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的阶段。而兴趣可以帮助他们集中精力,形成对新知识探索的内能,进而不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独立学习是小学生课上、课下均需要的一种能力。
(三)综合发展
小学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学习,其内容可以广泛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也能够锻炼小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则能够推进其综合素养的形成[3],让他们获得综合性发展。而且在兴趣培养的手段应用中,也将涉及到对小学生各项能力的开发,能够使其自然发展出综合性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把握师生角色,因材施教
语文课堂上,教师既要做好角色转化,把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兴趣引导带动起来,还要能够针对学生的差异化表现做出合适的引导,突出方法的灵活性。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小学生大多能够沉浸在诗歌充满韵律的语言中,朗朗地读出、背出诗歌,但是兴趣点不易找到,往往是机械地读和背。那么教师不妨把原本自己讲解的内容转化为由学生自己探究,让他们跟随引导深化理解诗歌。这首诗歌涉及到的意象较多,教师可先布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意象—想象画面—体会画面—讲述或描写画面。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任务,小学生带着任务时需要兴趣驱动和帮他们减压。教师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任务链条中的感兴趣的、能够胜任的一项重点完成。如,语言表达能力弱,语文基础差的学生就可以选择完成最基础的找意象任务,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则可以在课堂上表述自己联想到的诗意画面。不同层次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作为学习的主体,并能够让他们获得完成任务后的喜悦、自信,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
(二)重视情境引导,自然激趣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精彩,但是想让学生的学习体会也同样丰富、精彩,使他们学习时兴趣浓厚,则需要教师能够使用恰当的情境引导,帮助他们突破课堂、教室的时空禁锢。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一边赏析文章叙事的结构、详略、主次,一边也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过年体验来引导他们“走进”春节氛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年味视频剪辑、配上祝福新年的背景音乐,并让学生结合课文叙事的时间顺序联想那些时间段自己的经历:腊八吃过什么样的粥;腊月二十三吃灶糖了吗;除夕守岁到几点;最好看的春晚节目等。这样一来,课堂氛围就热闹了起来,学生们过年的喜悦心情被部分激发。带着“年味”,学生的困乏感被抵消,更有兴趣和集中精力跟随教师的引导,在分析文章时也更加主动,因为他们对于“年”的把握已胸有成竹了。
(三)灵活执教方式,游戏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有天然的向往,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激趣中,教师要灵活执教,适当添加游戏元素。如,在学习《动物儿歌》这一课时,师生无论怎样声情并茂地读出儿歌欢快的韵律,都不如肢体上动起来更有教学吸引力。因此,教师立足于其动物词汇多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喜爱小动物的特点,不妨设计相应的动物动作,以趣味性地、游戏式地带着学生学习。像“蜻蜓半空展翅飞”,就设计蜻蜓飞舞的动作;“蝴蝶花间捉迷藏”,就设计蝴蝶小心起落的动作;“蚯蚓土里造宫殿”,就用手指灵活地展现其蠕动动作……小学生跟着教师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会“玩”得不亦乐乎,不仅快速了解了各种动物的特点,也对儿歌印象深刻,而在识字中也会更加充满热情。
(四)营造互动氛围,合作学习
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且每个人的学习方法、看待问题角度也不同,这可以成为他们互助合作学习的基础条件。教师应该主动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通过热烈的互动、合作来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增长更多的知识。如,学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时,学生们对于一些新词语不易理解,这会影响他们的想象发挥。因此,教师可以均衡地分组,让学生形成“互助联盟”,然后让他们在小集体讨论、互动中将“熨帖”、“凌乱”、“明朗”等词语理解通透,并体验词语所激发出的联想。有的学生字词积累较多,也善于联想,所以可以帮助基础差的学生理解词语,且是以其同龄人的视角、方法来提供帮助,学习效果会更好。在合作学习之后,教师还要注意验收成果,可让他们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竞相探讨自己的理解。这样一来,小学生的内在动力被激发,且能够体验到理解词语的快乐,不至于在不懂、不听、不看的孤岛中独自放弃学习。
结束语:
小学生本身就是兴趣的主体,在面对陌生的语文知识时,难免因自身的诸多限制条件而陷入困惑,进而丧失兴趣,放弃学习。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兴趣激发的层次性、手段的多样性,尽量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兴趣点与所遇到的难题,从而不断研究出新颖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 米建辉. 改进小学语文课堂兴趣爱好教学的方法[J].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0(003):28-29.
[2] 曾祥玉. 浅谈小学语文兴趣化教学的开展[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4):97.
[3] 李绍志.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策略[J]. 速读(中旬), 2019(0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