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琴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江阴初级中学,山西 吕梁 033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动态生成教学理念已经被逐渐的应用在各科教学当中,改变了以往机械、僵化的现象,教学使学科教学变得更加真实灵活。转变了以往教学当中以教材为主的现状,使学生的主体位置得到了凸显。文中就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概述,并就教师如何引领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引领策略
在语文教学当中有很多动态生成性资源,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而这些动态生成性的资源如果能够加以利用的话,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语文问题的分析,这也是课堂生成的关键所在。
一、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概述
动态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是指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组织适合本班学生参与创新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改变以往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的局面,将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当中的主体位置凸显出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的鲜活生动具有生命力。
现阶段很多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依然应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课堂的话语权被教师独霸,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性并没有被凸显出来,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更不能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导致这些宝贵的生成性资源不能充分的被利用,因此现阶段研究如何通过教师引领有效开发生成性资源,开发师生潜在学习能力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目的。
二、教师如何引领课堂教学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理念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为学生构建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教师要改变自身以往的教学理念,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鼓励和肯定学生,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批评学生。在学生遇到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时,不是以仲裁者的身份自居而是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以及广阔的思路、视野,在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学生才能够敢于质疑和批判善于思考语文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遗传素质、学习能力、语文基础以及生活经历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世界也是独特的,而学生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性,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变数,因此也会有更大的生存性。所以说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计划方法以及模式的设定时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从学生的认知需求以及个体差异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成性课堂教学。
(二)以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和灵感
如果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能够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原则,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发挥创造条件,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确保每一个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的教学当中。比如说在语文课堂当中进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经验、灵感;通过对体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体验学习,这对于问题的产生也是非常有利的。此外,教师要预测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质疑问题,这样在课堂活动当中才能更好的进行启发和引导。
(三)通过判断选择将教师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个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动态生成的一个过程,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所学的语文内容和学生进行真情互动的话,就能够在相互促进和启发的过程当中,激发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欲望,这也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进一步拓展。通过和学生之间的真情互动,就可以催生出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在对学生问题进行认真倾听的基础上,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以及自身的智慧判断生成性资源是否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之后在科学地对其进行筛选,并对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够在趣味化、有序化的课堂氛围当中,将自身的问题积极的表达出来。
(四)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成更多的动态课堂教学资源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共享以及合作精神、集体观念以及团队意识的培养,使语文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教师在进行分组时一定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在组织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时一定要在学生有需求和期待,不能在每一项语文学习当中都进行小组讨论。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也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使每一个学生之间也要有明确的分工,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学习当中,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一定要给学生留足时间,使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和探讨,生成更多的信息资源。
三、实践案例探讨
以《故都的秋》为例,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投影出秋天的一些照片,并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这时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在教师示意其站起来之后,这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古都的秋》中写作的主要内容是家乡的秋意,但是作者的家乡并不在南方,为什么不写自己的家乡北方呢?反而是要写南方的秋呢?”这个时候教师对这位学生投以赞赏的眼神,迅速的调整自己的思路之后说道:“作者本应该在南方好好的欣赏秋天,但他为什么要从杭州长途跋涉到北平呢?作者跑那么远,就为了欣赏秋天的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道:“即使在南方也可以欣赏到秋天的景色,而作者之所以千里跋涉,说明他可能很久都没有回家乡了。”教师又说道:“大家有没有很久不在自己家住在别人家的经历呢?长久居住在别人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回答道:“当然是寄人篱下的感觉”,老师又问道:“那你们是不是都愿意在自己家生活呢?”学生们都默默点头。之后教师又说道:“那么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一下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作者的家乡在北方?却要写南方正秋?”这个时候学生们纷纷投入到交流和分析当中,最后得出了:作者之所以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通过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出自己家乡北国之秋的“浓”,以此来突出故都秋的感人至深。
在这个案例当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虽不够成熟,但教师并不能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而是要以学生为本巧妙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瞬间生成的信息,让学生能够在层层深入自读自悟当中生成文本意义。
结束语
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只有做好引领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够使学生产生更为丰富的生成性问题,对语文课堂资源进行丰富,使学生的主体位置凸显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景东芝.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策略研究[J].神州(下旬刊),2012(10):82.
[2]赵伟.浅析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领策略[J].新校园(学习),2012(10):45.
[3]孟永平.动态生成,绽放魅力——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J].语文学刊,2014(19):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