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冯雁林
[导读] 所谓的语文素养,就是将语文中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包括思想、语言、品质、道德、审美观念、人物性格等方面都相互结合起来,
        冯雁林
        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贵阳分校  贵州贵阳  550081        
        摘要:所谓的语文素养,就是将语文中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包括思想、语言、品质、道德、审美观念、人物性格等方面都相互结合起来,形成有思想、审美观念、懂得交流、拥有道德品质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体现在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语文学科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观念,灵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提高核心素养,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成为具有中国精神的中国探索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认真落实,促进语文教学活动全面健康发展。语文素质在学生日后发展中发挥着很关键的作用,因此,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要重点关注目前学生的语文素质,加强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语文素养教学意义
        语文素养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个人价值,通过日积月累掌握知识在发展中展现出优良的道德品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创新教学方式,又有利于学生应有的“语文乐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言构建和应用是培养语文素养中最基础的能力,同时也是发展中必备的能立。因此,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采取有效的方式实施教学,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来汇聚语言,加强对学生语言运用的实践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进而形成语言能力施工与应用。培养语文素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建立优良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提高语文素养,同时,还要改变课堂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合作能力。小学生对新知识、事物都报有好奇跟探索的心态,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学习能力等,让学生善于观察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要懂得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二、小学语文语文素养教学措施
        (一)突破课堂限制
         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课时在教学时间上要突破课堂的局限性,使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社会,一旦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学习,那么学生的视野就会变得狭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社会、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在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要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根据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的相关规定,有必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停止补救研究,为创建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活动
        过去,教学方法相对僵化,教师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很多语文成绩很高的学生,在自由命题或改变考试方式后,往往考试不及格。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师忽视了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错误地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重视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除了使用教材,教师要学会使用教学道具,组织教学活动,动员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家庭和学校要在国家政策方针指导下,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发展。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活跃课堂气氛,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全面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开展课外活动
        语文的延伸等于生活的延长,而语文在生活中是必须具备的一项学问,没有语文,就不懂交流,无法在发展中获得有利的机遇。如何才能更好的获取语文知识?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让学生吸取到更多的经验,积累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可以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来化解困境,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积累大量相关的文学知识,最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中,如果只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很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也会导致学生阅读经验积累的有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开展课外阅读,再结合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体验。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累积经验,建立与人交流的信心,加深对社会发展的认知。
        三、结合生活,培养语文素质
        要想培养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要结合实际生活。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良好的文化自信观念,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先提升自我素质、才能,多翻阅学习资料,提高资历,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结语:
        语文素养通过展现语文能力、教育、实践等方面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林升. 加强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多朗读,多动手”的视角[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 000(008):165-166.
        [2]葛炎.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以及语文素养[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 560(S2):449.
        [3]万井荣.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以及语文素养[J]. 新课程导学, 2015, 000(036):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