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许晓晨
[导读]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语文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许晓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悦美分校
        【摘要】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语文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为实现这一目的,让语文课堂健康、高效,教师需力求“教得有趣”“教得有料”“教得有用”,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效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关键词】有趣  有效  有料  学语文  用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一系列的陈述已向我们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一改过去的灌输式、结论式的课程活动模式,应该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健康的课堂应该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参与度高,能学有所获,不只是知识、情感态度方面的收获,更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掌握,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要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师必须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学、善学,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
一、教得有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了解学生是教学的起点,只有心中有人的教学、贴近人的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才会是成功的教学。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师的备课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思考,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以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葡萄沟》时,将新疆的葡萄干带到课堂上,请学生观察、品尝,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兴趣浓厚,感受到新疆葡萄干色鲜味甜的特点;教学四年级“规则”这一单元时,教师请学生讨论并制订“传口令”游戏的规则,再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充满趣味和竞争的游戏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在生活中要遵守规则。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课堂,那么,他们内心产生的学习动力将是无限的。
    二、教得有料?
        “有料”就是课程资源丰富。一堂好课,教师应该从实际的教学需要出发,开发和利用所有相关的教学资源。这资源既有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也有来自学生的互动。
        陶行知先生一直致力于教育的发展,对课程有着鲜明执着的追求——追求活教育、活课程。“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我们讲活的教育,就是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教材本身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还应借助其他学科或者外界因素整合课程资源,充实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语文教学与生活相整合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源于生活,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因此,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影子》一课前,教师安排学生到操场和影子做游戏,观察影子的特点。当学到“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时,学生联系体验理解,课文的难点便不攻自破。
        (二)语文教学与各学科相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可以说,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整合课程资源,是各学科课程共同的需要。
        《拾穗》是一篇看图写文,内容是对法国画家米勒同名油画的赏析。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先组织学生从欣赏油画开始,再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学习课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语文和美术上的有关知识进行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网。
        (三)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丰富语文课堂的材料,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云。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教学《曹冲称象》,让学生理解称象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直观、生动、易理解,学生也非常感兴趣。
        三、教得有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及的很重要的一个观点。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课程,语文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应用教学的语文课程,就要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这样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为语文课程改革指出了新方向。语文课从原来的以学习课文思想、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来组织教学,转变为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和应用。
        如何让学生“学语文” “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怎么做才能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作为重点,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薛法根老师在执教《风娃娃》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薛老师先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读好其中一段,然后出示句式“风娃娃来到_____,看见_____。他____,(结果)____。”再让学生读其它段落,按照句式提炼信息,最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试着编写一段。薛老师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会表达。曹爱卫老师在教学《字词句运用》一课中,对于成语的教学,教给学生“读”“猜”“分”“用”的学习方法,“读”——读准字音,“猜”——通过个别生字猜成语表达的意思,“分”——把意思相同的成语放在一起有助于记忆,“用”——能放在语境中学以致用。
        古人云:“授人以鱼”,莫若“教人以渔”,一语道破了“网鱼之术”即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养成学习习惯。
        只有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才是健康的课堂,而健康的课堂需力求“教得有趣”“教得有料”“教得有用”,充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起来、用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教学与管理》
    2.《学科课:小学版》
    3.《学周刊·小学学术研究版》
   4.《新课程更新与教师行为的转变》
5.www.techercn.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