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雄
东莞市谢岗镇第一小学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更高要求,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把“编路”、“学路”和“教路”完美的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教学体系,这种体系还必须尽可能地做到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关键词:课堂教学;“三路”汇融;因材施教;高效课堂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更高要求,高效课堂是检验教师教学智慧的圭臬。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师应该把“编路”、“学路”和“教路”完美的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教学体系,这种体系还必须尽可能地做到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编路”即教材的编排思路,要求教学内容编排恰当有序,逻辑明晰;“教路”即教师教学思路,需要教师明确教学主题,精确教学方式;“学路”即学生学的思路,要求学习目标明确,需要学生保持学习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所谓的课堂教学的“三路”汇融,就是把这三条思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清晰过程,理解内容,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任何一节课堂教学,不管进行怎样的创新与调整,万变不离其宗,都应具备这三个方面的考量,才更能体现完整课堂。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路”单刀直入课堂,忽视其它“两路”并举融合,容易造成残缺课堂,低能课堂。
三路汇融,这对老师是一种挑战,老师不仅要知识丰富,还要智慧通达。只有智慧通达的老师,才能从以前的“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才能根据学生情况不断地更新变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我们要转变老师观念和做法,从以前只注重“教路”单刀直入的猛将,变成能“三路汇融”的智慧统帅,慧师方能慧教,慧教方能慧学。本文通过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深梳理和优化,进一步明确课堂结构的融合思路,希望给数学老师在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有一个更好的参考和借鉴。
一、以清晰“编路”指导“教路”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概念,并引导学生知道其来源,理解其内涵,借以解决问题;然而,小学生对抽象概念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部教版的数学教材中为学生呈现了大量的具体的素材,其目的要教师利用具体的素材,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抽象的概念,从感性认识逐步到理性认知。教师要清晰的认知到编者的意图,了解编者的思路。这正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跳出“教教材”的狭隘圈子,步入“用教材教”的广阔天地。
比如,以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课堂教学为例。首先,教师深挖利用教材,熟悉教材,弄清楚教材提供深意,灵活选取、安排教材,弄懂每个教学环节的逻辑关系,弄懂每个实施环节的教学意义,引导学生做足课前准备,按书本115页附页图示制作好圆柱纸盒。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活用教材,把整节课的教材编排形成导图,整个教材编排导图清晰了然,为实施课堂教学奠定有力基础。(如下图)
然后,根据“编路”确定教学思路,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探究等教学方法去探索教学主题,形成完整的教学思路,从而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制定以下教学导图。
审视上述教学活动,教师在立足于教材,清晰编路,依编路让学生从表象的认知,逐渐找到事物的本质,彰显了“感性(观察与制作圆柱)→理性(推导出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认知规律。由此可见,我们要好好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素材来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提取抽象的数学本质,进而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建构。
二、以适应“学路”重整“编路”
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材。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下,数学教学内容及师生关系有了重新定位,教材编写和运用都具有一定的弹性。数学教师必须从教教材中跳出来,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实践者。 因而,基于“学路”,数学教师要对数学教材的“编路”进行重整。
(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灵活改变教材的内容结构
教材的编写是服务所有学生的,与本区域学生的认知能力未必十分契合,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重整,如有必要进行恰当的调整。
数学教材中知识点多,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如果按教材的编写顺序教学,可能知识不能前后连贯,甚至割裂知识的前后联系,这有悖于学生认知规律,不符合学生的“学路”,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实际对教材进重整了。
如在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是《分数乘法》,第二单元是《位置与方向》,第三单元是《分数除法》,如果按照教材的“编路”学了分数乘法,再学位置与方向,然后才学分数的除法。这割裂了乘除法的紧密关系,也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为在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就是一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以后,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接着学分数的除法,学生就可以更快更顺学会分数的除法,事半而功倍。 因此,我在教学这两个单元时就对依据“学路”对“编路”进行了重整,把原本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调到第二单元紧跟《分数乘法》之后。 如此一来,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了分数的乘除法,以及分数的混合运算,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意识,提高其数学的整体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掌握学生的学习困难,适当分解降维补充教材。
有时在教学中,时常会出现学生读不懂学不懂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对教材所描述的情境与学生所在区域生活环境不一致,因而也就不能从中捕捉信息、提炼关系;二是教材中的概念过于抽象、逻辑过于复杂,超出了学生理解能力。 此时,根据“学路”来改变“编路”最尤其迫切和重要。这就要教师根实际情况,从本地区,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材,变内容而不变知识,变形式而不变内核,对教材进适当的分解降维补充教材。
如:部教版六年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中的第2节《正比例》
正比例:
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事下表:
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例是多少?
从上表可以看出,总价与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总价与相应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例如:
比值3.5,实际就是彩带的单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像这样,两种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上表中,总价与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关系的量,用t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教材中“正比例”只用了一个表格及一些问题来让学生认知什么是“正比例关系”。而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仅仅依靠一个表格是难于理解其含义的。因此,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整,补充了具体例子与完备表格,并对概念进行了降维分解补充。
先补充表格不变量内容,让学生加深理解成正比例的各量关系。
在学生填完表内容后,让学生一目了然,哪些量在变化,哪些量不变。随后增加文字具体表述,“小明买一种彩带,每卷3.5元,如果买1卷就需要3.5元,如果买2卷就需要7元,如果买8卷需就要28元。”像这样,总价钱与卷数相关联,买的卷数越多,需要的总价钱就越多,买的卷数越少,需要的总价钱就越少,但它们的单价(总价与数量的比值)是一定。从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是:两种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完整表格等更形象地更容易地去理解“正比例的概念”知识。
将“正比例”的教材进行分解降维,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学生就更清楚地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含义,更好去掌握正比例知识。
三、以灵活“教路”升华“学路”
想要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思路清晰,顺畅学习,学有大获,获有所能,那么需要教师进行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具体生动地、因时制宜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实施“操作+实践+体悟”的教学活动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细心观察,深入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学习和体悟,获得能力提升。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学生思路就更加清晰。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利用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以及情景教学,让学生实际操作中进行学习、思考、探索,在实践体悟中激活学习思路,激活学习思维,更好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在“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准备好教具和学具,让学生操作实践制作好圆柱纸盒,在课堂上老师展示圆柱侧面展开图,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剪开圆柱纸盒,让学生一起观察实物图,动手摸摸,比比,一起合作探究,一起实践体悟。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理解知识,获得知识,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操作实践,不断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今后学习数学奠定基础,制定以下学生学习导图。
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人,教师为指导,深层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新时代教学模式。
“编路”是路标,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指引,教师根据教材编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教路”是关键,教师循序渐进,启发引导,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路”是核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能。“三路”汇融,相辅相成,不仅检阅了一个教师的教育智慧,提高课堂效率,更能培育出创新型的智慧学生。三路汇融,慧教慧学,有效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深层发展。
参考文献:
[1]巩子坤. 有理数运算的理解水平及其教与学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郭瑞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162-163.
[3]吴玉国.重整数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J].江苏教育,2013(17):39-40.
[4]王伟民.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C].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