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设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管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罗太军
[导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本身逻辑思维和空间认知还相对较弱,应试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削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罗太军
        贵州省习水县习酒镇中心小学  贵州遵义  564622        
        摘要: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本身逻辑思维和空间认知还相对较弱,应试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削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此以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创新,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取得预期教学成就的重要渠道。鉴于此,本文主要剖析了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就“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践行策略展开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情境——探究式”教学;践行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基本概述
        (一)教学理念和模式的传统化
        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性作用,但由于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化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课程教学重心始终集中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培养的重视度,在不断削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化发展。
        (二)教学课程编排不科学
        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往往存在一定难度,在教学活动编排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的创设和探究问题的设置都没有将学生作为首要考虑对象,编排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导致课堂氛围枯燥性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全面化发展也由此受到了一定影响。
        (三)教师教学过于盲目化
        教材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伴随国家“减压政策”的实施,教材内容知识开始逐渐贴近人们生活,变得简单易懂。但由于考试难度却没有发生改变,教育工作者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日常教学中未对课程知识进行补充,教学活动过于盲目化和形式化,长此以往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信心将大打折扣,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探究式”教学的践行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情境——探究式”简单来讲,就是在课程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通过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此为学生全面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在践行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时,为确保模式应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需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创设集趣味性、实效性于一体的情境 ,从而在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其目的不只在于“激发兴趣”,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情境创设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在全面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理解度的基础上,保证他们能利用已知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如在进行《小数乘整数》课程教学时,教育工作者可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在增添课程教学趣味化的同时,规避学生抗拒情绪的产生,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可把小数点用一个卡通动态小图标表示,在进行计算时当计算结果正确图标呈现笑容,反之则呈现哭脸,此外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出示一些计算题目让学生快速说出题目答案,让计算速度快且准确率高的学生分享经验,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二)构建知识模型,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由于他们自身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为确保“情境——探究式”教学践行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在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中了解知识的本质,建立基本的数学模型,而后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索,以此为学生的全面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课程,数学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数学模型的构建从某方面来讲,对学生探索意识的激发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模型”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在进行知识模型构建过程中,为保证构建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教育工作者需严格按照如下作业流程,即: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知识共享——进行全班交流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上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在“情境——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除了要严格按照上述教学流程外,与此同时为保证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为学生创造逻辑思维培养的外部环境,全面提高学生质疑意识,与此同时并通过适量安排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除此之外,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育工作者需把握与处理自主与合作的时机,在保证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由于他们本身的逻辑思维和空间认知还不完善,为确保预期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需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应试化教育教学理念,并将“情境——探究式”教学科学化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以此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全面化发展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并最终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海华,张建东,李雯雯.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652,(32):57-59.
[2]李景斌,刘元霞,陈金国.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8,12(16):25-26.
[3]秦晶晶,张建东,李志涛.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5):166-167.
[4]娄西震,李志辉,张家鹏.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探析[J].新课程学习,2014,12(6):133-135.
[5]张华,李瑞东,张明浩.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4):11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