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核心素养落实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孙希云
[导读]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的内容,

        孙希云
        山东省博兴县第五中学  山东 滨州 256500
        摘要: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的内容,初中地理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应当紧密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以此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下,许多初中地理教师不重视地理学科,导致地理学科的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率的状态,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都产生着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改善教学现状,教师需要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探索和运用符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高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实践
        一、在教学中融入人地协调观念
        (一)结合教材知识宣扬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许多知识内容都可以当作人地协调观的教育素材,能够展现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意义。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结合地理专业知识向学生讲述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生态观,推动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比如,在讲解世界的气候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上的“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关知识宣扬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对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活动的影响,以及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然后向学生讲解酸雨、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使学生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产生正确的认识,最后教导学生“人类应当加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带领学生思考人地协调观的具体内容。
        (二)联系生活案例论述人地协调观
        社会生活与地理学科联系密切,初中地理教师联系生活案例向学生讲解人地协调观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综合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与课本知识、人地协调观相关的生活案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此来为人地协调观提供现实依据。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将人地协调观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的意识。比如,在讲解人类的聚住地——聚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阐述自己所住区域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方面思考家乡适合居住的有利条件,以此来将地理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家乡的城市居民楼和农村房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城市房屋与农村房屋的不同点,阐述土地资源、地形等自然条件对人类聚住地的分布情况的影响,告诉学生“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二、推动学生发展地理综合思维
        (一)精心设计地理课堂问题
        地理综合思维对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着巨大影响,只有具备了地理综合思维,学生才能拓宽分析问题的角度,增强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因此,当讲解地理知识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精心设计一些符合学生思考能力的课堂问题,通过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适当地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地球的自转时,教师可以设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的课堂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从地球自转的角度出发思考这个问题。通过自主阅读和分析材料,学生能够得出“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出“地球自转还有哪些影响”的问题,让学生从地方时等方面探究地球运动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其他影响。通过这些问题,教师能够加强学生对“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合作思考与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自主思考的效率。通过合作思考和探究,学生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思维碰撞,并在不断辩论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应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推动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锻炼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一)借助地图增强学生的区域辨识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一项特色,也是人们认识地理区域的一个重要工具。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地图运用能力。针对此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时,应当提升对地图教学的重视程度,注重发挥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借助多媒体等信息设备进行地图教学,适当引入具有较强时效性的地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仔细分析不同地图中的信息,并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识图方法。
        (二)通过习题强化学生对区域的认识
        习题训练是学生巩固知识、提升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提升区域认知能力。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地理试题的内容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当前的地理试题往往将文字和地图结合起来,通过地图展现某些区域信息,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个人能力。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加强学与练的结合,设计一些具有练习价值的地理习题,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答习题,以此来通过地理习题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组织学生操作地理课堂实验
        地理实践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将地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随着学习竞争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初中生越来越需要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为了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设计课堂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亲身操作各项实验步骤,以此来通过不同主题的地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带领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在地理教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开始探索和运用研学旅行教学活动,旨在丰富地理实践的形式、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以研学旅行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方式充分地融合起来,丰富学生在地理领域上的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而且需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推动教学的改革与完善,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融入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初中地理教师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发展成为优秀的地理人才。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发挥好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参考文献
        [1]封心环.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开发地理资源的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4):36.
        [2]纪懿芯,董永盛等.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建构及教学策略刍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9):28.
        [3]姚新.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课程理念[J].科技资讯,2017(4):75.
        [4]杜若明.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