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廷元
河南省郸城县实验小学 477150
古往今来人们把教育分为四阶段的教育理念,即是幼儿养性、童年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时期:0至3岁,童蒙时期:4至13岁,少年时期:13至18岁,成年时期:18岁以后。
童蒙养正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童蒙养正”的思想来源于《易经》。《易经?序卦传》:“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指出“蒙”是事物在幼稚阶段的状态。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儿童生长规律亦然,“童蒙”即指少儿阶段的特点,因此古人把少儿教育称作“蒙学”,对刚开始的教育叫“启蒙教育”。《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养正,是指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及行为。 孩子的教育是全方面的,童蒙养正是为孩子的人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要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深深扎根在孩子的心中,如果一棵小树从根基处就长歪了,后期再想矫正那就事倍功半而收效甚微了。“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正是这个道理。不论是心理学的研究或是一般人成长的经验,我们了解:四岁到十三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因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仰赖父母之处尚多。然也因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正是培养孩子一生品行端正的最佳阶段。
养正,乃正其心、正其德、正其见、正其行(四正),我们尚且把“养正”理解为“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孩子犹如一棵树,在幼苗时期,若根正苗直,修繁去冗,小树就可以经受狂风考验、暴雨洗礼,长成为参天大树。
“养成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如:健强体魄的习惯、孝亲尊师的习惯、善待他人的习惯、守纪懂礼的习惯、整理内务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刻苦学习的习惯、注意安全的习惯等。
一、健强体魄的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什么都是枉然。学会健康饮食、合理饮食,晓喻营养均衡、不偏食有助于身体健康。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好的身体是做好一切的基础,所以锻炼好身体,健强其体魄尤为重要。如:早起跑步、打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习练武术等。
二、孝亲尊师的习惯。古语云:孝为德之本;孝为仁之本;孝开百善开。孝为万善之源,百行之首。孝为中华文化之根、为人行万善之源、为治家处世之道、为教育教学之基。曾国藩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一个孝字全家安,孩子在家知道孝,在校就会尊师,将来无论在何时、无论何地都不会做出出格之事。明白五伦的关系(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情、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关怀他人,教导互助合群的理念、培养宽厚待人的心性,晓喻见贤思齐、知恩报恩的道理。
三、善待他人的习惯。培养纯善之心,我们要肯定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
善心的外在表现就是品行的端正和纯洁。所以从品行入手,老师须以言传身教启发濡养孩子纯善的心。由善心而起的德能、良善的行为与作用也是无有穷尽的。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就是培育孩子为人的根本。许多孩子虽然书读得不错,但是于人相处的能力非常差,难于面对挫折,胆小懦弱,心胸狭义,因此,要给孩子落实《弟子规》。例如对长辈要尊敬,对同学要友爱,公共场所的礼仪,个人的优秀品质的培养。 特别提示的是,我们有丰富的美德教育资源,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故事、历代传颂的圣贤、伟人的事迹等,都可以结合孩子的发展讲解给他听。学会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的做人处事之道。
四、守纪懂礼的习惯。三字经云:“教不严、师之惰”,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是什么?严就是守规矩、讲礼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礼仪没有教养。严中有慈、慈中带严、严慈有度,施教之要。让孩子们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班规班级。规矩、礼仪无处不在,例如:说一句您好、欢迎您、谢谢您、欢迎下次再来、欢迎多提宝贵意见、深鞠一躬说再见、深鞠一躬表感谢、随手捡起一片纸、一个垃圾袋、一个烟头。用心体验,教给孩子日常生活的仪礼和规范。强调事虽小,勿擅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错的做事方法,注重礼仪、讲求信用,建立威仪与守信的观念,教育承担责任、知过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养面对困难,能冷静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态度,教导是非判断的能力等等。常念校规、班规于心中,耐心等待、静等花开。
五、整理内务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我行为的约束、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房间自理是应尽的责任。例如叠被、叠衣、书桌的整理、鞋袜的洗涤、参与家务劳动等。注意日常生活必须节用爱物,还要知晓物资来源的艰辛,感恩大自然的赐予。例如:长养慈爱心,爱护小动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对物品要恭敬爱之心。这样才能用于得久远,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六、讲究卫生的习惯。讲究卫生注意自我仪容整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洒扫就是生活,要生活就要干活,干活干活不干不活,不会干活就不会生活。学会洒扫的顺序:从上到下、由里到外、不落死角、层层压茬、一步一个脚印。扫地扫墙根、洗脸洗耳根。常想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养成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的习惯。保持个人卫生、保持班级卫生、养成随时随地捡垃圾的习惯。懂得校园是我家、清洁全靠你我他的理念。
七、刻苦学习的习惯。珍惜时光,常念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苦中寻乐,乐在其中。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不断奋斗,马不停蹄、挥汗如雨。志不立,无以成事。欲其年少之时,就能立下远大的人生目标,需要父母与老师的引导和栽培。经常向孩子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来激励孩子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树立家国情怀,报效祖国之志。
八、注意安全的习惯。安全大如天,比泰山还重。安全是干好一起的前提。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上下楼讲安全、交通讲安全、用电讲安全、消防讲安全、运动讲安全、涉水讲安全。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来,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学会感恩祖先、感恩父母给予生命。
综上所述,可见“童蒙养正”是少儿阶段重要的习惯教育。靠我们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当我们做不到时,我们就要学习一下《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四书五经》。诵读国学经典是最好的养正手段。学圣贤、诵经典,践行《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就会“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还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不断努力。这样就会做到《老子》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应了孟子所说“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岂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