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飞云
江苏省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 211100
摘要:培养学生、塑造学生以及帮助学生身心发展是当前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逐渐被得到重视,新时期也对德育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制定了全新要求,将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本文基于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中劳动价值观的发展情况展开研究,旨在通过不同角度分析为德育教育发展中为劳动价值观提供较好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素质
一、引言
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主要涉及学生的文化教育以及德育教育,后者在内容上包含习礼、养心、明智与立身等,较为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新时期对于学生素质要求已不仅集中在文化教育的层面上,还包含学生的礼仪、观念、思维以及心理等,对于德育教育的方向选择与制定,需要在结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教育工作进行优化。但除此之外,更需要培育的是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更能有助于让学生具备充分的劳动能力,打消学生倦怠的心理,从而实现在学生的劳动工作中的实现对更多社会中劳动者的尊敬。
二、日常工作中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策略
“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指的是劳动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方式,更能够体现人性至善至美、彻底自由的必经之路。指在特定场合下或者事件中,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合乎社会活动的规范,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教育领域中,劳动的概念不单纯指社会活动中行为模式,而是指学生在学生生活中与现实生活中,能够学会自我耕耘,能够尊重他人、尊重学业以及认识到人际交往中“劳动合作”的重要性。“劳动”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秩序维护作用,小到人际交往,大到社会公共秩序。在小学生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可定期开展学习劳动价值观培养的校园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当前的活动中不断地提升自我的劳动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劳动力的培养可在家庭生活方面进行体验,如吃饭前先给长辈递碗筷;校园生活方面,遇见教师需要先行打招呼,要尊重保洁阿姨的劳动成果等,此外还包括爱护花草,不浪费粮食等。
[1]
三、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性的劳动活动
劳动价值观主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方面,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变化的主要阶段,部分学生在情绪方面难以进行较好的自我控制,开始对学习有了抵触心理,面对教师每天的强制性学习,从而影响到教师的学习生活。对此,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需要重视与加强学生心理方面的开导与教育,使其能够正确应对学习上的劳逸结合的变化。学习上的压力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或者带领学生一起收拾餐盘等问题,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地尊重其他人的劳动成果。
或者,可以引导学生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参与户外植树活动、帮助环卫工人整理垃圾,帮助园林的爷爷、奶奶整理废品等,通过这些举手之劳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地明智,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提高学生的团结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是非判断的能力。针对目前社会公德缺失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情况,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识到道德劳动观的重要性,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较好的劳动价值观。比如,在即将来临的五一劳动节,教师就可以多结合假日的契机,与学生、家长一起参与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自给自足的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观念和道德价值观。[2]
在班级的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针对轮流打扫卫生中,认真对待卫生活动的同学给予更高的评价,或者实质性的奖励,让其他学生以这些学生为榜样,建议是以比较鲜明地物质奖励为主。比如小花朵,学生可以别在自己的校服上,体会到劳动光荣来带的荣誉。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主席以及更多的领导人员,参与劳动的视频,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主席都在关注劳动人民,甚至是在每年都会颁发众多奉献在一线的基层干部的奖励。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生奉献的价值。通过明智,以此拔高学生的品质与追求,能够以更加平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劳动这件事,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小自我的安逸享乐中 ,在学生之间进行攀比,教师也可以引导家长向郭晶晶夫妇学习,引导孩子下乡体验插秧、除草、收割麦子等多项农活,以此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的生活更加地丰富有趣,这样就可以通过在校内,以及校外的劳动活动建设中,不断的掌握劳动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
结语:综上,学生德育工作的实现和进步,不仅仅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更多地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不断的增强对劳动成就感的体验,增强对不同行业,或不同工作性质人的尊重,更加积极地参与至活动中,从观看视频、活动教学等全方位的体验劳动教学的价值,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参考文献:
[1]罗霞.培"正"以养"志"——浅谈文明礼仪对初中教育的帮助[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
[2]周道琼.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浅谈[J].东西南北:教育,2017:111.
[3]张喜梅.刍议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德育养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