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梁素兰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广,德育教育已为重中之重,特别是初中阶段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

        梁素兰
        肇庆市第二中学 52604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广,德育教育已为重中之重,特别是初中阶段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也整体提升了学生的德育认知,成为了初中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身心快速发展的初中生树立和培养健康的三观,起着明显的催化作用。
        关键词:初中音乐;德育渗透;教学改革
        追溯音乐的起源,它原本并不只是娱乐,而是用来体现政治思想、治国理念或教化民众思想意识的一种工具而出现的。古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说,也就是说,“诗(经)、(周)礼、(韶)乐”三元素,有助于国家或个人的发展,可见音乐对于教化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音乐教学也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方法,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行为。课改后,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教育,是音乐教学特别强调的。在素养教育中,思品是核心任务。初中生的道德素养、家国情怀 、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完全成形,正是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学习固然重要,而个人品行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值得重视。
        一、音乐教材的修订,应深入挖掘德育元素
        音乐教材是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载体。音乐教材中的许多历史背景、原始资料,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老师进行延伸讲解,使得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音乐的内涵和作者作品创作的初衷,同时也把德育教育贯穿其中,潜移默化中,把思品元素输送给了学生,从而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既学习了音乐,又学到了音乐知识,这便是音乐课堂中的正确切入模式 ,将音乐教学与德育教学合二为一,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认知,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应该给予学生正面的情感引导,正面化的教育也必不可少。作为音乐教学引导者的老师,除了摆正自身的位置,还要提升自身的情感感受。教师只有准确把握音乐中高价值的情感元素还有德育内容,才能有效传递各种版本的音乐教材所富含的多种多样的德育主题,比如歌颂祖国、思念故乡、友谊万岁、志愿服务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初中音乐教师,应在教授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细致地把控好每节的德育主题,有机地把德育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当中,以教材涵盖内容为中心,开展课堂的高效教学,做到音乐技艺与德育渗透“两手抓”,以音乐技艺为主线,以德育教育有机渗透,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音乐教学形式应丰富多采
        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为了有成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应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巧妙创立多媒体教学情境,还要着重结合学生的音乐认知及兴趣等,持续丰富音乐教学形式。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或聆听某首极富情感和表现力的歌曲时,便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歌曲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该歌曲的适用情景,把握歌曲中的情感传递,在整体升华情感认知的同时,持续提升德育渗透的成效。再比如,教师可以截取电影或电视画画,结合内容中的配乐,以形象化的认知与揣摩来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同时优化学生对歌曲的分析和认知水平。为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积极创新音乐教学方法,还需不断优化教学理念。

也可以采用音乐剧的形式展开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创作音乐剧剧本,按照不同剧目选择歌曲,并根据自己对剧本的理解进行精彩演绎。音乐剧的灵魂是剧情,通过此方式,便于学生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元素,音乐认知也会不断得到提升。教师还可组织学生采取合唱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每个小组选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合唱作品。教师在学生合唱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
三、参与志愿服务
        时代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中宝,除了有叛逆心理,还存在以自我为中心、骄纵的不良习惯。音乐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选择《让世界充满爱》、《明天会更好》等温情满满的歌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选择《母亲,我爱您》《亲亲我的宝贝》等充满母爱的歌曲,体会母爱之伟大、父母之不易;选择《故乡的云》,培养浓重的家乡情怀;另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盲人志愿服务活动,将美妙动听的音乐传递给盲人爷爷奶奶。可以选唱自己拿手的歌,也可以演奏擅长的乐器,并鼓励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自己所带的乐器,从介绍乐器的起源、发展、结构、材质,到演奏或演唱曲目的背景知识,让同学们切实地感受到成为志愿服务的领跑者,在频繁的活动中不但增强了组织能力,还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充当盲人爷爷奶奶的眼睛,切切实实地体会到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者服务精神,力争上游,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四、开放视野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思想多元化的社会形态中,各种思潮都会被初中生所接触到,但是他们还并未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对于事物的辨析能力还比较差,很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所影响,比如一味地排斥中华传统文化,盲目地推崇所谓的西方先进文化,而有些内容并不是健康的,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理念是相悖的,这种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视野过于狭窄,片面地理解和肤浅地接触了所谓的外国文化,这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用音乐作为对初中学生的思想引导,不应是完全拒绝他国的音乐文化,而是秉持着开放理性的态度,将国外那些思想正面、健康的音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客观全面地接收外来文化,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其实西方文化,也并不是物质和利益至上,他们同样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在音乐中发现真善美的存在。
        一般来说,引领音乐的审美,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节律之美,也就是吸引学生的听觉,引领他们认真感觉歌曲节奏的情绪变化,当学生们掌握了这种节奏变化之后,学唱的时候,就能够恰到好处地把个人情感带入其中。二是意境之美,也就是从情景、情感上领悟它的美。但在教学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初中学生情感经验较少,生活阅历欠缺,对于审美的理解,不容易用自己有限的生活积累完成,因此,通常采用情境法。
        五、结语       
        初中生的培育,重在育,若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就必须实行德育教育,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中极为重要。教师也应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初中学生的音乐技能不容忽视,而综合素养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应避免过度娱乐化的教学,而应把音乐教育提到首位,让音乐素养成为提高初中学生整体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周淑芬.与德携手,润物无声——浅谈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J] 华夏教师,2017(22):91
[2]马丽英.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学苑教育,2017(8):10
[3]廖志遂.德育在初中音乐课堂的渗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