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高小学德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陈远志
[导读] 目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若想真正推动社会发展,则务必要大力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

        陈远志
        阳江市江城区埠场镇石滩小学 广东 阳江 529500
        摘要:目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若想真正推动社会发展,则务必要大力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所以应当加强对于教育的重视,唯有如此,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纵观全世界范围内的世界强国,大多数都是教育强国,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根本上来看便是要靠人才和教育,对于教育来说,其核心便是对于人才的培养,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则是“立德树人”。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德育意识不足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从目前来看,小学存在着德育意识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德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制约作用。小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答疑解惑和传授知识,同时还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精神情感以及思想灵魂的正面塑造。教师应当坚决秉持以身作则以及为人师表的理念,形成良好的榜样意识,但事实上,当下的部分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也没有良好的岗位责任感,德育意识较为欠缺,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中,并未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正面引导以及示范作用。
        (二)学生思想的局限性
        近年来,社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在这一背景下,青少年在充分实现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腐朽、消极的思想,包括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小学生本身年龄较小,无论是思想水平还是认知水平方面都有不足,难以实现对于外来事物的精确辨别,这便导致那些错误和消极的思想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价值取向,并将其情绪不断放大,滋生了一系列道德情操问题。
        (三)德育管理工作体系不够完善
        现如今,部分小学在德育管理工作体系方面不够完善,对于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利影响。从整体层面来看,小学在学校管理的工作中呈现出形式单一、偏离主体以及封闭性较强等特点,没有充分实现同外界联系。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对象应当是全体小学生,但部分学校过于侧重对教职人员所开展管理工作,难以充分落实管理工作的实际任务。与此同时,部分学校在实际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管理模式较为传统、单一,欠缺科学性与灵活性。
        二、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优化途径
        (一)强化德育意识,落实德育教学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最为重要的内容便是实现对于人才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掌握处理事务以及跟人相处的方法。基于此,教师要强化自身的德育意识,并落实在学校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同时,要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结合起来。
        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实际开展情况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本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会受到多样化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等。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德育教学,充分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立足于师德师风的树立,在此基础上,强化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工作。此外,学校应当根据师德师风开展工作,构建起更加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体系,为后续德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以外,还应当加强对于校领导道德水平的重视,强化监督领导个人的道德素养,督促校领导积极学习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充分将自律以及他律结合起来,切实强化学校领导自身的道德水平,进而为教师以及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此外,为了能够实现教师道德水准的提升,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对于《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进行学习。
        基于此,小学阶段所开展的德育教学要联合教师、校领导与学生的力量,高质量地展现出优秀的校园风貌,有效地规避学生在认知形成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惑以及矛盾。在当前多元文化价值观组成的复杂环境下,保障好小学校园的纯洁性,为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教师言传身教,严抓德育教学
        若想保障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教师在进行教学以及班级管理时,应当加强开展对于各方面的教育引导以及培育工作。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其本身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强有力的引导作用,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是重要的榜样,所以教师应当注重通过言传身教,严抓德育教学。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身教的重要意义,仅仅是通过语言告诉学生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但这种单一教育方式的应用不仅不能起到较强的德育效果,反而还会导致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反作用。与此同时,还有部分教师的言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没有起到教师对于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大力开展师德师风的树立工作,教师在入职之前,学校需要根据教师在以往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审核,一旦发现其操行不适合小学教学,便要落实一票否决制,从源头上保障教师资源的质量。
        在小学阶段,教师同学生朝夕相处,即便是理论知识教得再好,都不如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到的作用大。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于自身形象的重视,并充分认识到自身对于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影响力。在学校层面,其同样应当正视教师本身师风师德的作用,同时还要在对教师考核的过程中纳入这一部分内容,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进行落实。
        (三)突出学科优势,融入德育教学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以外,小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师同样需要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具有德育意识,并突出各学科的优势,将德育教学融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这样一来便可以在提升学生文化水平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优秀价值观的正面影响。在目前小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包含着诸多有关精神文化以及人文价值观的内容,该类内容都可以被教师当作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素材,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要采用雏鹰争章的形式,为德育良好的学生颁发奖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当优化对该类素材进行提炼,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结合相关要求以及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开展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各个学科的教师之间可以组织进行相应的教研工作,对其中所蕴含的优质内容进行挖掘和提炼。
        以语文教师为例,语文是小学至关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学习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课文、古诗的研讨工作时,应当注重对于每一个细节的分析,进而实现德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教育理论的认知,以此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保障学生未来在道德发展方面的科学性与规律性,真正保障德育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德育教学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融入主要强调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通常情况下并没有固定或者是较为突出的形式,不管是对于教材内容中相关知识的扩展深化,还是教师的言行举止,都能够达到德育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优化开展小学德育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德育水平,对于学生未来健康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学校与教师应当加强对于该方面内容的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影霞.探究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9):175.
        [2]侯海燕.如何做好小学生德育教育[J].南北桥,2020(17):66.
        [3]邓建棋.论如何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渗透德育[J].家长(上旬刊),2020(9):78—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