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以“情”激情——以《七子之歌——澳门》为例,浅谈提升小学生音乐表现力的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张璐
[导读] 小学音乐课标提出: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
        张璐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案例背景】
        小学音乐课标提出: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含、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立足音乐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梳理与分类,我们还制定音乐课堂表现力观察表,力求在每一节音乐课上,表现力有所提升,以培养学科素养。
        【案例描述】
        《七子之歌——澳门》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欢聚与期盼》的一首歌曲。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澳门及《七子之歌——澳门》创作背景,通过各种方法方法体会歌曲的情感,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最终能将这种情感的表达迁移至其他爱国歌曲当中。
        一首歌曲想要孩子唱的好,唱的到位,就一定要先让其感受歌曲的情感,而这首《七子之歌——澳门》的情感体验却是非常难的环节。要完成本节课的重点,不仅需要对历史背景的了解,更要让学生通感体验歌曲的情感,为了让学生能够用情演唱,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诗歌共情,关注学科融合
        1、诗歌朗诵
师:我有一首诗自己特别喜欢的诗歌,想要与大家分享。
师念《乡愁》
        2、学生朗诵
师:孩子们,这首诗歌你们熟悉吗?没错,表达出在外游子想要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类似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例如这一首。
【分析:本环节通过诗歌导入,初步奠定思念家乡,想要回归祖国的情感基调。教师还结合该年段学生心理特点,对诗歌中难懂的词进行了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其中的含义,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演绎。】
        二、通感体验,尊重儿童个性
        1、动作呼唤
师:你会加上怎样的动作来呼唤母亲?生做,你们来唱
        2、感受旋律线条
师:我们用手来感受一下这句的旋律线条。旋律在怎样?(下行)
【分析:当孩子基本了解歌曲情绪基调后,通过肢体动作呼唤母亲,营造思念祖国,不能回归的情境,通过肢体语言的加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情感把握。此环节中,教师并未统一呼唤的动作,其目的是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3、学唱歌曲,了解创作背景
师:请你们一直保持唱mrdls 的旋律,师生接龙
师:这三百年来,澳门都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岁月?让我们把时光追溯到历史的原点。
【分析:本环节中通过澳门历史视频的观看,将学生再次带入情境中,感受澳门被侵略时的愤懑感。本首歌曲的情境是孩子们没有经历过的,他们对于此种情境没有形成音乐体验的经验,所以很难让学生掌握,只有通过听觉、视觉、动觉等一系列联觉通感体验,才能加深他们对歌曲的情感表达。】
        三、美感浸润,丰富情感体验
        1、历史视频赏析
师:历史的钟声已经敲响。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重温那神圣激动的一刻。
        2、情绪对比演唱
师:当五星红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高高飘扬在旗杆的顶端,交接大厅掌声不断,经久不息。
【分析:通过澳门回归视频的观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将爱国主义情感烘托到最高位,当学生再次演唱《七子之歌》时,通过过去、现在情绪的对比,感受同一首歌曲不同情绪的情感表达。】
【案例反思】
        一、突出音乐特点,打通学科壁垒
        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音乐活动体验,感受音乐。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提出: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包括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在本课教学中我体会到,在音乐教学中有很多情境是无法用歌声去表达,用语言去诠释的。学科的界限被打通了,孩子们把音乐作品之中的所有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并从中感悟出更多东西,加重情感,在表现的过程中才做到情感的充分释放,最终提升表现力。
        二、多元要素体验,丰富情感表达
        在本课中,我设计朗诵歌词的环节,此时在孩子并在没有建立基本音乐情感经验之前,可以借由对歌词的理解进行情感体验,并通过朗诵时的抑扬顿挫,长短变化来加深情感体验。本课中,我还设计通过走步的方式感受歌曲的倾诉感,孩子们利用肢体动作辅助歌唱,将情感内化,体会与祖国母亲分离时的悲伤、愤懑感,并在神态、表情、体态中外显出来,充分抒发内心所激发出的情感。
        三、师生情感共鸣,获得情感满足
        在本课中,我创设了海外游子想象回归祖国的历史情境,这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未经历、未体验、未接触的情境。所以在歌曲的演唱、情绪的把握、艺术的理解上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观看、听赏、模仿等方式借助老师的情感表达获得音乐形式与情感形式的“同形同构”。
        
        创设情境能够提升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达音乐的能力。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使学生唤起情感、抒发情感、表达情感、交流情感,让他们将自己的世界与音乐、肢体融为一体,使音乐成为服务学生一生的“情感之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