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姚泽龙
[导读] 在高校思政化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正努力探索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具体路径。
        姚泽龙
        海军航空大学  264001
        摘要:在高校思政化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正努力探索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具体路径。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融合的意义,具体分析推动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深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升其综合性人才培养能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体育教学;有效融合
        前言: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提出的重要的综合性教育理念,具体是指将各类科目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机融合,通过形成协同作用效应打造全课、全员、全程的教育格局,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步同行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以推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为积极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巧妙地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改革优化,我国各高校正努力探索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开展方案,高校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德育体美劳一体化建设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一次良好的尝试机会,更是提升高校综合教育能力的关键一步,应持续探索课程思政与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路径。
一、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深化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针对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发表重要讲话,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提出了指导意见,强调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性,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始终,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空间。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其重点强调传道授业解惑与育人树才的统一性,强调以德施教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兼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堂教学也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将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教学课堂有机融合,可以提升高校体育课堂的思想培养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深化落实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和精神。
(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持续多年并在一定程度上收获了良好成效,但从整体上观察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可明显发现,其教学改革仍存在部分问题,较为典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体育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因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时忽略了思想教育培养的重要意义,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测试成绩是否达标上,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只追求学生技术动作的纠正规范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上,没有在体育教学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使得体育运动的真正精神和教育的价值内涵无法体现;另一方面是体育教学内容的片面,过于注重实践体育教学为学生讲解运动技术技巧,忽视了体育精神和思想理念传输的理论教学,从无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效果。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正是协同育人,其要求打造的课程机构是立体多元的,要求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实现技术讲解、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可以有效解决部分高校体育教学设计中割裂体育运动与思想教育的问题。课程思政理念融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效推动课程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同向同性,使得高校体育课堂教育在关注学生基本体育技能和素质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思想水平,从而优化实际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发展。
(三)实现高校体育教育隐性化转型
        按照教育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隐性教育具体是指在宏观主导作用下利用无计划、隐目的间接性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的过程,其应用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可取得良好效果。

综观我国高校思想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因其课堂设计较为枯燥乏味,采用单一的理论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淡化隐藏思想教育的主题和目的,将思想培养渗透到体育课堂中,引导高校学生自主感受思想教育内容并更易于接受。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同时通过巧妙结合思想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发挥合理,并逐步推动高校易于教育教学的隐性化转型。
二、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强调体育精神的深化解读
        想要实现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充分发掘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其重点体现在体育精神的科学深化解读上。体育作为一种可以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的运动形式,不仅具有教学意义,更作为一种语言和文化在交流和传播中体现其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例如即将于2022年举办的冬季奥运会,它不仅仅是冰雪运动项目竞赛,更是彰显拼搏进取、团队协作、公平公正的文化载体,也是我国展示大国风采的重要机会。因此高校应重视体育精神的合理深度解读,在体育课堂中对体育精神内涵做出合理、科学、易接受、感染力强的解读,让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感受到拼搏精神、合作精神等,从而提升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合理融入思想政治培养内容,扩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表现形式。
(二)完善课程思政改革体系的确立
        为保证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实效,需逐步完善课程思政改革体系。高校要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强的课程思政融合改革制度,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课程中的实际作用,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课堂评价全流程中,促进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深入融合。高校体育教育目标通常包括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运动技能的培养等,完善课程思想改革体系可以将思想政治培养加入体育教学目标中,贯彻体育教学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使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更加完善和全面,同时为课程思政改革制度的深化落实提供保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具体制度指导。
(三)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智能课堂
        目前新媒体技术已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应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融合课堂思政的传统优势和现代化创新思路,提升高校体育课堂中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推动课程思政工作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先进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打造智能化综合课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投影设备,为学生展示体育教学视频和技术录像,丰富体育教学形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可以在播放教学资料的同时为学生讲解动作技巧和体育内涵,使学生在音频场景下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利用新媒体技术还可以扩展课后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社交平台随时询问老师,加强老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便于老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情况,并因材施教加强思想教育培养,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更多途径和方式,从而随时向高校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
结束语:高校体育教学不能单纯追求运动技能培养和测试成绩的提升,要回归体育运动的原本内涵并重视其思想提升作用,并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探究课程思政与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同时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推动高校实现良好的课程思政化建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皮昌权,徐剑.“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2020,41(06):113-114.
[2]王尔新,刘飞,王思雨.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相契合的探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2(02):58-61.
[3]姜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发掘思政元素探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1):10-12.
[4]陈浩.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学园,2020,13(18):97-98.
[5]王钟云.探究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中的实现路径[J].体育风尚,2021(04):192-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