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依涟
武汉东湖学院 430212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的不断探索,对培养专业环境设计人才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扩展,加大了对创新实践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本文就乡村振兴视域下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培养教学展开分析,明确培养定位和意义并探究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型人才;改革路径
引言:培养城乡建设与环境设计人才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条件,具有先进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推动乡村环境与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仰赖于灿若繁星、人杰地灵的乡土建设,相比较于城市建设和整治,乡村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是高等教育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时要聚焦和渗透的重要切入点。因此,必须开展针对性地教学改革,满足当前对设计创造人才的要求。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培养定位与意义
环境设计课堂教学要融入乡村环境振兴建设是学科改革的重要发力点,不仅要丰富拓展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在培养过程中渗透乡土环境设计与综合创新实践训练。鼓励学生探索新时代乡村环境建设的发展设计实践,关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建设家乡,着眼于未来生活居住环境的建设,培养有情怀、有信念、有本领的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这是目标定位。环境设计的教学内容要与乡村建设理论实践经验相结合,以前沿乡村环境建设问题为导向,在课程和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空间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当前的乡村环境设计建设中发现问题、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型设计人才,这是内容定位。乡村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设计创作时,着眼于提升乡村居住环境,突出学科的特点,融合建筑和艺术范畴,根植乡村、聚焦乡土,这是特色定位。
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要改善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相比如城市环境建设,乡村治理既要整治其散乱冗杂的表象,也要守护其多样性和独特魅力。如此复杂的任务,迫切需要受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扎根于一线建设的各项工作,建筑、环境、服务、包装、产品几乎所有门类都需要设计加持来推进现代化乡村的高质量转型,培养对应性强的专业设计人才,即是社会和时代对高校殷切期待,也是各大专业院校作为国家知识文化重地的使命。通过改革、转型、创新促进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是十九大的战略方针,广阔乡村天地,青年大有作为,农村是创新创业的舞台也是可以实现青年人生价值的蓝海。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一)乡村振兴建设融入实践类教学课堂
在各个年级的课程设计中要渗透乡村建设内容,在设计课中可以开设乡村建筑与环境设计的专题,安排学生解析乡村房屋建筑以及村民居住特点,并开展实地测绘,对指定地域进行单体建筑和外部环境的设计,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乡村的认知[1]。之后逐渐过渡到以生态环境设计为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农业基地的专项设计训练,并在毕业设计主题中增加乡村振兴设计选题,加强与校企平台的合作开展设计作业,纵向从浅到深地加强学生对乡村建设设计的领悟和思考。
同时,在设计实践课中扩展知识与补充理论,使学生熟悉传统空间设计理念和环境设计思想,对不同地域的建筑元素进行感知构建,实地聚落考察,横向展开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设计创造中能掌握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设计重点和特点。
(二)发挥学科特色聚焦乡土中国美学
发挥乡土中国美学是振兴乡村战略的终极目标,高校环境设计学科的课程设计要在中国乡土美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紧密地贴合时代背景、大西北、西南后方、少数民族村落以及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和发展等主题,围绕乡土环境、村落建设、民居修整为主旨开展专题设计训练作业。例如,可以借助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机会,组织环艺专业的同学,跟随老师到目标乡镇、村庄进行调研、开展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乡村建设需要和乡亲们的真实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还能直观地感受乡土文化的生命力,进行传统文化的艺术“采风”,培养艺术工作者的视角。针对西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和地域特点、民俗文化风貌、气候环境等复杂元素,进行有助于特色乡村发展的思考和探索,并依托实际的地域、项目和需求进行聚焦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综合培养模式,形成针对性强、全面化的设计理论与实践特色培养方法,持续不断地拓展影响力。
(三)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对接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是全社会携手参与的重要事业,在国家的相关文件中明确强调了各级城乡规划建设部门要同高等院校、职业设计学院以及热衷奉献的设计团队和人员对接,将提供设计下乡帮助支持的任务纳入院校日常实践教学活动中,扩大设计下乡的范围,深入开展设计服务,建立科学组织形式、完善资金保障和激励政策[2]。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发挥政企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作用,不断优化和完善政、企、校之间合作管理机制,深度合作,建设地方校企设计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参与到由政府指导人员、企业专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织的具体实践项目,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创新设计经验。
此外,环境艺术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要与振兴工程计划中的政府、企业等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相契合,发挥行业在教学设计、实践实施和评价反馈中的作用,紧密合作,全面落实岗位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方式改革,在保证设计课堂教学实用价值和特色的同时,搭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与社会企业互相衔接的桥梁,促进艺术设计学科和建设产业的互动。
(四)打造创新实践成果探索交流平台
高等教育院校还应该注重构建环境设计专业的多元化实践应用和成果展示平台,引导学生对乡村环境建设、居住环境改善、乡村风貌整治等前沿问题的深入思考和项目时间,促进产学研机制的创新发展。一方面,可以与国内外高效联合开设乡村振兴战略环境设计学生会,针对大西部地域文化、少数民族以及传统民俗村落为设计主题,开展系列作品或成果展;另一方面,要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多种设计展览活动或竞赛,指导学生大胆实践,设计具有试验价值和创新特色的建设方案,并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线下交流展览、研学结合实践、实地教学考察等多种专业特色活动。
结语: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专业性应用型人才。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设计中,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内容定位、特色定位,从专业学科特点、乡村建设任务、以及中国特色乡村风貌等多角度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战略,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输出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鸽娟,李慧敏.“模块体系”与“梯度模式”下的城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6(03):206-212.
[2]黎庆,穆佩佩.环境设计教育创新改革策略研究[J].大观,2021(0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