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洪勇
贵州省金沙县沙土镇民协小学 贵州毕节 551803
摘要:古诗词作为语文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下,为确保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微课”合理化应用于课堂教学现已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主要立足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就“微课”的有效性应用策略展开了深入探讨,以便于在改善当前整体教学现状的同时推动学生全面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微课有效性应用
引言:不同于其它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合理化运用教学视频开展教学工作的“微课”具有直观性、丰富性、生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显著优势,在教学中确保“微课”的合理化应用从某方面来讲,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解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近年来经济快速化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村地区网络化程度在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教学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保障了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为确保“微课”在农村地区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教师需在秉承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调整,以此来确保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古诗词诵读中“微课”应用剖析
“诵读”作为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手段,古诗的吟诵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主旨,与此同时还可通过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来深化自身的审美体验,对于高效化课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应试化教学中,学生在“诵读”时往往只是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古诗吟诵,久而久之在削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有效性培养。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下,为改善当前农村地区古诗词教学问题,在“诵读”时合理化运用“微课”现已迫在眉睫,具体来讲就是在学生诵读时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性教学工具,播放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视频、音乐,以便于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前提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以此来加深他们对于诗词的记忆和理解。
在《忆江南》授课时,不同于“朗读”、“默读”,“诵读”是指教师通过严格规定学生读诗时的声调、节奏来掌握诗词意境美,随着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保证“诵读”教学工作的高效化,教师可通过播放符合《忆江南》意境的背景音乐——《洞庭新歌》,由此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吟诵时仿佛身临江南,置身于春色美景之下,除此之外在学生吟诵时,教师需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通过帮助学生区分“轻读”、“重读”来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进而为预期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二、古诗词鉴赏中“微课”应用剖析
作为一门独特语言艺术,古诗词在教学中为确保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确保诗词“赏析”工作的规范化开展是现阶段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传统应试化古诗词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重心始终集中于“提高学生对诗词记忆”,忽视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赏析,长此以往在削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性培养,且赏析内容的单一化(诗词中的词句)在增加学生理念难度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激发。
伴随农村网络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诗词中的每个字、每句诗都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在对其进行“赏析”时为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借助“微课”这种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赏析诗词创作背景的同时将诗词画面以动态化视频形式呈现,由此让学生与诗人通过近距离对话来感受每句话的独特魅力,以此来逐步提高他们自身的鉴赏能力。
在《示儿》授课时,为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改善当前整体教学现状,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性教学工具,播放关于这首诗创作背景(国土被女真族侵占,双方战争持续化)的纪录片,以便于在拉进学生与诗人距离的同时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创作意图。《示儿》中最著名的两句话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为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刻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渴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在诗句赏析时教师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诗词内容与微课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以此在渲染紧张气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三、借助“微课”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力
在传统应试化教学中,说教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不利于诗词知识的有效传播,与此同时对学生全面化发展也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为改善当前农村地区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合理化运用“微课”,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前提下丰富学生想象力。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情感也十分丰富,在以往教学中由于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诗词每句话的含义,并未带领学生挖掘深层意境,学生主观能动性大打折扣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身全面化发展。“微课”从某方面来讲,可将学生、教师和整个教学体系联系到一起,借助“微课”的网络资源共享可在打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的前提下他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农村语文教师可通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微课”,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在自主搜集、整理和归纳相关资料时深入诗词中蕴含的意境,以此在保证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同时也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良好条件。
在《示儿》授课时,由于这是一首关于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诗篇,为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借助网络共享资源带领学生赏析关于表达“爱国情怀”的其它诗篇,通过对比古诗的异同点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并最终为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结语:
总的来说,农村地区在古诗词教学改革中,由于古诗词本身隐晦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度往往难以被激发,为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微课”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通过为古诗鉴赏提供强有力环境,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晓云,张娟.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12(12):144-147..
[2]刘洁.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18,21(23):133-135.
[3]郭雅莉.微课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8,12(15):111-121.
[4]姚素艳,郦旭琴,郦旭琴. 谈微课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18,12(15):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