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思政话语体系创新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赵云鹤
[导读] 建设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兼具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话语权功能。
        赵云鹤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安徽省滁州市  239000                
        摘要:建设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兼具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话语权功能。随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发展以及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高校思政话语体系建设不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巩固思政教育话语权理论基础,宣传践行“双主体”教育理念,构建多维度思政教育话语内容,创新与拓展思政教育话语方式,适应微时代思政话语体系发展,是立足思政话语体系创新,提高思政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思政话语体系;载体
        一直以来,建设思政话语体系都是保障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得到有效践行的基础和关键。而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政话语体系的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先进观念,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思政教育需求以及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创新、调整与优化思政话语体系,尽量对现有体系进行合理完善,保障思政教育的话语权。        
一、建设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功能
        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而言,思政话语体系是基础支撑和必要工具,直接影响实际教学效果。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并没有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不过其通常被视作凸显思政教育话语权的体系,是促使思政教育全面覆盖高校教育各方面、全过程的驱动力,也是助力思政教育内容、互动等得到有效落实的关键支持。通常而言,该体系由话语的内容、方式、效果等基础要素所组成,其中话语内容可谓是最基础的部分,往往依附于教材内容并且能够以直接、显性的方式展现社会价值与意识形态,并且综合覆盖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话语方式则是与思政教育教学过程息息相关的部分,集中体现为话语技巧、特征、形式等表征方式,关乎到师生互动、知识传授、思想教育等;话语效果则是直接反映思政教育质量与效果的部分,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教学质量水平的一种衡量标准,是决定思政教育话语权是否得到凸显和践行的关键。积极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建设,致力于凸显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功能,主要体现于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两大层面:
        (一)个体功能
        建设思政话语体系,能够直接对个体产生客观影响,从而反映思政教育最基础的作用。在该体系的支持下,思政教育话语权的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以及个体享用功能等能够得到有效实践,并对学生造成思想认知、态度观念层面的影响与转变。在健全、完善的思政话语体系支持下,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成为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导向,帮助学生对自我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进行辩证认知,找寻生存发展的意义,促使学生在生存中反思和成长。同时思政话语体系支撑下的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个体全方位发展,促使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产生强烈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优秀人格,让学生能够发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至于个体享用功能的体现,则在于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在发展正确思想观念、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精神、道德层面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让学生成为共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一份子。
        (二)社会功能
        高校积极建设和完善思政话语体系,不仅能够凸显思政教育话语权的个体功能,也能发挥相应的社会功能。这是因为在具有科学、强力话语权支持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对大量学生产生教育作用,对学生个体产生客观影响。而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自然会进一步对整个社会的各方面产生影响,这正是思政话语体系话语权社会功能的作用机理。首先,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具有经济功能。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包含经济相关内容,而接受过相关教育的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紧密结合,助推经济建设朝着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方向发展,助力社会生产力提高,并能营造出更加友好、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其次,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具有政治功能。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接班人,他们在接受思政教育后会直接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造成影响,进而促使思政教育发挥引导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更能进一步优化信息沟通与反馈,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然后,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具有文化功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在思政教育的影响下会进一步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并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传播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契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优秀文化,肯定文化精华,排斥文化糟粕,主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整合、创新政治文化与伦理文化,增强整个社会的文化创造能力。最后,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具有生态功能。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主题,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得到了充分凸显,这能够引导即将进入社会的高校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坚定生态保护信念,强化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形成与发展生态文化,主动宣传和践行绿色消费。
        
二、高校思政话语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发展以及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思政话语体系建设越来越受重视。进入新时期,思政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高校积极应对。
        (一)机遇
        国际形势逐步朝着平等、对话、隐形的方式发展,这直接对思政教育话语方式造成了影响,推动话语方式创新,强调平等性话语、对话性话语、隐性话语在思政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为思政教育方式的良好变革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思政教育话语内容也在持续创新,不断变化,既在不断总结中吸取经验和总结教训,也在借鉴国际先进实践经验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为思政教学内容的优化奠定根基。同时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实践时间更具弹性,空间更加自由,尤其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能够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落实思政教育工作,为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提供可靠支持与保障,真正做到将思政教育渗透、覆盖高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载体更加丰富多彩,信息传播也更为方便快捷,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课堂形式,而是有了更多可能性。尤其是在微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微视频平台等为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提供了新平台,开拓了新场域,进一步提升了话语体系创新的自主权,强化了话语体系创新的互动性。
        (二)挑战
        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不仅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多元文化交流加深,社会舆论和思潮发生变化,互联网的全方位渗透,学生成长环境的改变,这些客观事实都为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社会变革、多元文化冲击、互联网全面覆盖的大背景下,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信息,其中难免包含一些错误乃至有害信息,容易导致学生思想观念、价值信仰等受到影响、干扰和侵蚀,部分学生容易因此形成错误思想观念,缺失政治信仰,丢失理想信念,败坏道德品质。多元文化的冲击让思政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力大受冲击,滞后的教育观与教学方式大幅削弱了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凝聚力,传统低效的宣传教育方式不利于思政教育话语权的说服力增强,更加自主多样的学习工具与方式降低了思政教育话语权的调控力。尤其是微时代传播渠道多向度发散、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模式碎片化以及传播环境复杂化,均使得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权威性、主导性、有效性、教育性受到了严重冲击。
        
三、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并提高思政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一)巩固思政教育话语权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是支持思政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先从理论层面证实了思政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与有效性,才能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实践,更加合理高效地指导实践落实,真正构建起系统、规范且具有实践价值的思政话语体系。高校应当联合广大思政教师,以高校党组织作为重要引导,共同探索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等必要理论的综合化理论系统。兼顾基层理论与时代特征,让思政话语体系的构建能够更加科学且贴合实际情况,从理论源头处汲取营养,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化探究和总结,合理制定思政教育理论学科的科研规划与教学任务,推动政治立场坚定性与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
        (一)宣传践行“双主体”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单向性,即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师生之间形成了明显的主客体关系。这种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学生主体性无法得到有效凸显,并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探索性,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深度参与到思政教育之中,往往只是以被动、客体的身份接受知识。而在新形势下创新思政话语体系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同时维持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宣传和践行“双主体”教育理念。在互联网环境下,鼓励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不仅契合思政话语体系发展趋势,也能有效协调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探索和发展,保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构建多维度思政教育话语内容
        内容作为传播知识、思想的基础载体,其直接关系到思政话语体系构建以及思政教育。在国际化发展、互联网覆盖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内容大幅度增加,如果依旧完全沿用传统思政话语体系的话语内容,必然难以和学生的内容需求有效对接。高校应当对学生情况加以把握,与时俱进地更新思政教育话语内容,从多个维度挖掘新中国深化改革中的时代话语。在更新思政教育话语内容时,既应当包括主流的“中国梦”、“四个全面”、“工匠精神”等话语,也应当包括契合学生心理特征、个性化表达方式的“确认过眼神”、“官宣”等话语。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教育者应当有意识地使用这些话语内容,进一步丰富多维度的思政教育话语内容,凸显思政教育话语特色,让思政教育变得更加契合时代发展以及学生需求。
        (三)创新与拓展思政教育话语方式
        同样的话语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所起到的效果往往有着不小差异。在传统高校思政话语体系中,部分思政教育者对思政教育话语方式的重视不足,理解不到位,只是照搬死板的理论知识与制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容易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空洞,促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逆反心理,导致思政教育话语权很难得到有效践行。而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当积极推动思政教育话语方式的创新、拓展和转变。加强针对思政教育者的引导和培训,引导、要求和激励广大思政教育者积极转变话语方式,尽量基于学生实际情况,以更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表达,如将过于复杂的理论内容进行简单、分解表达,将过于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进行形象、具体表达,将过于“刚性”的内容以“柔性”话语进行表达。其中将思政教育和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尽可能围绕学生日常生活调整思政教育话语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吸引学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
        (四)适应微时代思政话语体系发展
        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积极适应微时代发展并对体系进行合理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积极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线上线下平台的综合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思政话语表达,完善课堂教学,提升思政话语魅力,引导校园舆论,美化思政话语生态,从多个方面尝试对思政话语体系进行协同创新。另外还需要积极完善校园文化载体,树立全员意识,利用学生社团组织,提升活动水平,借助红色社会实践,突出精神实质,加强规范管理,充分探索微平台、微媒介等在思政教育中的巨大作用与价值。

结束语:
        综上可知,积极创新高校思政话语体系,不仅能够对传统体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加以改善,更能进一步深化该体系与时代发展、教育需求、学生需要等的内在联系,进而保障体系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促进话语权的有效践行。高校需要对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新内涵有所理解和把握,同时对相应的新要求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构建路径,让话语权能够支撑思政教育效果改善的必要基础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滕苏苏. 微媒体场域中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审视与建构[J]. 教育评论, 2017(6):35.
[2] 龙卫兵.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内容与创新策略[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9(2):176.
[3] 王栓萌.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 智库时代, 2018, 153(37):32-33.
[4] 陈志铖, 帅刚.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理路探析[J]. 高教论坛, 2020(04):7-10.
[5] 文妙虹, 曾慧芳. 以思政话语体系创新提高思政教学成效[J]. 山东青年, 2019(12):122-123.
[6] 宋春华, 刘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 现代交际, 2016, 431(09):59-60.
[7] 徐蓉. 面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话语体系建设[J]. 思想教育研究, 2017(08):18-19.
基金项目:2020年度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话语创新建设研究——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项目编号:2020szjyxm099;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jyxm1316

2020年度滁州城市职业学院院级质量工程项目,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动员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jyzx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