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史秋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第二小学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现在的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人们生存的状态也呈现多样化。孩子们身在其中,所见所听所想已经不再像五六十年代的国人那般思想单纯,精神纯粹。种种的社会矛盾也造就了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在问题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必然也养育出问题孩子。历经教育事业十多年,接触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家庭和问题儿童,让我为现今的教育工作产生一丝忧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因此,作为老师,秉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工作态度才是最正确的。此文记录了一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状况和发展,以及相关教育对策,也为日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经验和研究线索,期望对教育工作有更好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 冷处理 适时奖励
一、前言
从投身于教育事业至今,作为一名普通一线教师,从来没有觉得教育工作是容易的,因为每年都会教到一些难教的学生。这些学生各有各的问题,也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这致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遭遇了种种困难与挫折,也令同学、老师带来了各种烦扰。究其原因这些心理问题其实首先都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一样,在孩子的成长中所受到的影响也各自不同,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性格缺陷。这些性格缺陷最终折射在孩子的日常生活当中,学校自然是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了。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无论遇到怎样的孩子,因材施教都是最重要的。
二、因材施教典型案例
1、案例一
涛涛,四年级学生。该学生的“与众不同”。交作业对于他来说看的是心情,乐意时就主动交一下,不想交时则不交。经常要组长或老师督促补交。当语气稍带严肃但尽量耐心温和地询问他时,只见他一直只是站着低下头来,任凭你费尽口舌就是一声不吭。当尝试尽可能引导他简单地回答问题时,才发现实在是如此艰难,终于在费了好大的劲儿之后才终于等到他的一声极为勉强的回答“是”,耐心几乎已被磨尽,同时内心也升起了一种挫折感,并且可以预知到日后对他进行教育工作的艰难。
作为英语主科教学任务自然不会轻松。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督促学生坚持每日都能朗读学习英语,英语作业是每天都会布置的。对于自觉认真的同学来说当然不成问题,然而对于那些生性懒惰不肯吃苦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作业就是一个包袱。炜涛正是其中一个典型。
2、案例二
泓僖,四年级学生。该学生也有点“特殊”。上课不专心,手头上总是有东西在玩,没收了又再带回来偷偷玩。注意力奇差,写作业没有一点动力和耐心,总是要留意身边的动向,一有动静马上被吸引过去,开小差已成为习惯,并且经常影响到别人。然而一到听写或测验却永远都是最差最落后那个,从来没有及格过,单词几乎是一个都默不出来。从三年级开始每天晚上在家里都是他妈妈就严格督促他学习,经常都是他妈妈拿着鸡毛掸子来吼甚至打他。熬得很晚才勉强把英语单词默出来,日日如是。泓僖的最大优点就是作业做得还不错,字体工整。
面对这样一个特殊学生着实让人头疼。日常教学中一堂课下来毕竟不可能一直看着他,留堂多几个人时又不好管理,他总是要影响到别人,除非两眼不离地盯着他。究竟如何对泓僖进行因材施教才好呢?
三、施教应对方法及对策
1、冷处理,轻放手。
针对案例一炜涛情况:正所谓因材施教。
既然他如此“特殊”,我更应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策略的调整,以期达到较好的引导效果。
根据美国心理学协会《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本(华盛顿,美国心理学协会,2000年),里面提出:具有对立违抗性障碍心理问题孩子的特征是:不服从权威和敌对权威的一贯行为模式,干扰了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正常行为。症状包括频繁的发脾气、暴躁发火,生气的时候说话愤恨无耻,和成年人激烈争吵,质疑规则,并且经常因为他人的错误指责他人。品性障碍孩子的特征是一种反复持续的行为模式,侵犯了其他人的基本权利,或者与同龄人通行的社交准则相冲突。这些行为包括攻击他人或者动物,蓄意破坏他人的财务,说谎或者偷窃,严重破坏规则(例如,环境冲突、偷盗、说谎、逃学等。)
对照以上这些不良特征炜涛已经具备不少了,可以说已经完全符合具有对立违抗性障碍心理问题及品性障碍心理问题这类孩子的特征。因此我明白日常普通的教学教育手段已经不能够应付这样情况特殊的学生,那么就必须有所特殊对待,这样才有可能有所改善。我主要还是尽量通过揣摩他的日常不同心理表现来进行区别对待处理,并且放下以前对他比较强硬的态度,不对他作太高的要求,尽量对他种种特殊反叛的行为适当冷处理。譬如在课堂上我尽量不点名提到他,以免刺激他的神经以为老师对他有偏见。有时会适当地经过他身边轻轻示意其听课,态度尽可能友好而不引起他的反感对抗。如果碰上他神经突起时在课室里离开座位走来走去搞其他同学严重影响课堂纪律,我也尽量不直接点名批评他,而是一边继续讲课一边若无其事地走到其跟前尽可能温和处理,并转而询问被他影响的同学,示意他们都不应该影响班级上课,尽量让他自己慢慢平复平静情绪回到座位而不是进一步的发脾气吵闹。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的方法开始见效了。至少在课堂上炜涛不再像脱缰的野马很难受到控制,而是会比较察言观色给点面子老师,也不再轻易就影响其他人听课。虽然成绩并没有起色,但我觉得性格和表现上还是有所改善的。
2、及时表扬,适时奖励。
针对案例二泓僖情况:针对泓僖的实际情况我首先从挖掘他的优点下手。虽然很难有机会在课堂上表扬他,但只要有一丁点机会我都尽量抓住趁机表扬一番,在提问题时遇到比较简单的问题经过提示难得见到泓僖主动举手想回答问题,我赶紧点名叫他站起来回答,并趁机表扬一番及奖励小贴纸,满足他喜欢小贴纸的欲望。他作业字体比较工整,我就特意在班上表扬他作业写得好。有时候我会对学生进行适当奖励,如小组积分、人表现积极奖等,有零食或本子等可以挑选,他嘴馋喜欢吃零食,每次都会过来缠着我问能不能拿奖品,我会根据他的表现来决定答应还是拒绝,当然答应的时候多。答应时我就顺便表扬他当天或者近期总体表现不错;拒绝时就会顺势批评他表现太差强人意需要改进,让他明白在一个班集体里头遵守规矩和纪律的重要性。虽然被拒绝时泓僖很不高兴,但我认为虽然也希望尽可能找机会给予鼓励表扬,但也不能每次都无条件满足他的欲望,应该是在一定程度适当地满足他的需求,同时也要给他一定的挫折感,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督促他的进步。
正如奥苏伯尔所指出的:承认错误与接受惩罚是学习道德责任心和发展健全良心的主要部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说,表扬的效果要优于批评的效果,但偶尔受批评又比总受忽视好一些。同时在教师期望已久的良好行为出现后,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延搁太长时间。
四、结论
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人性,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只要内心充满了对孩子的真诚的爱,对教育事业有着执着的奉献,那么在教育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从容。
参考文献:
1. 杰西卡·米纳汉、南希·拉帕波特.《破解问题学生行为密码——如何教好焦虑、逆反、孤僻、暴躁、早熟的学生》.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2.沈德立.《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李镇西.《追随苏霍姆林斯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 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