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学”课堂为平台,传承江门历史,涵养家国情怀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6期   作者:梁思欣
[导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积淀的过程中夹杂着人的情感,人的喜怒哀乐。

        梁思欣
        鹤山市昆仑学校,529700
        摘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积淀的过程中夹杂着人的情感,人的喜怒哀乐。在翻阅《江门历史》的时候,在脑海浮现一代代五邑人、华侨志士建设美丽江门的艰辛、幸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江门的基本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两点:学习和传承江门历史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四学”课堂为平台,在传承江门历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涵养家国情怀。
        关键词:五邑;江门历史;传承;家国情怀
        本土历史见证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了本土的风俗、艺术、建筑和精神文明。拥有“中国第一侨乡”美誉的江门更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侨乡历史文化。作为青少年,需要承担起传承江门历史的责任,沟通江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学习和传承江门历史的重要性
        如今很多中学生对江门历史不熟悉,所以对江门缺乏归属感,凝聚力。通过《江门历史》的学习,学生走进“中国第一侨乡”五邑的历史,见证影响侨乡文化形成的“人”和“事”,感受五邑地区爱国爱乡的“根”文化,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江门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正如叶艺瑄[1]写道:本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将本土文化融入传统美德教育中,首先,能够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让学生通过接触家乡文化慢慢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如果说学习江门历史是让江门五邑文化宝库在沉睡中苏醒,那么传承江门历史则是令江门五邑文化重新焕发光彩。在传承江门历史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了解到鸦片战争后,移居海外的五邑人返回家乡将英语和本土方言结合,产生了“半唐半番”语言,时髦又有趣;认识到历尽沧桑,矗立在侨乡大地的开平碉楼不仅美观,还具有避涝功能,更体现了五邑人对西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良好心态;感受到新会崖门古战场中南宋众位忠臣义士以身殉国的悲壮。就像将蒙尘的明珠,擦拭干净,再次呈现在世人眼前。
        对于江门五邑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仅关系着江门五邑历史文化的发展,还有利于同学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辩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文献[2]讲到,丰富的知识面才能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去看待人生价值与意义。如何去辨别多元化历史其中的糟粕,取其精华,这就需要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判断是非对错,培养自身的辨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四学”课堂与《江门历史》融合,涵养家国情怀
        《江门历史》描述了五邑地区的发展历史和风土人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本校的特色“四学”课堂与《江门历史》融合,让同学们自己去发掘、探索,为江门历史的传承提供一个新平台。以《江门历史》第五单元的15课《艺术风华》为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四学”课堂,教学环节由导学、帮学、助学和评学四个环节组成。
        “导学”就是引导学生先学,在上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查阅李铁夫、红线女、沙飞的的资料,了解这些五邑籍艺术家们的成就。

为了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关于李铁夫、红线女、沙飞主要事迹的问题,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或回答不全面的问题,则请其他同学帮助补充,这也是“助学”环节的一个体现,而学生搜集这些五邑籍艺术家的事迹的过程,既是学习和传承江门历史的过程,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归纳信息能力的锻炼。此外,笔者还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补充了一些视频素材和图片素材,使这些艺术家们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也让学生感知更多的江门历史文化。
        但是这些艺术家们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都不在同一领域,会给同学们一个知识断层的错觉,因此需要找到一条主线,将这些珍珠般的零碎知识串联起来。此外,教学不是将知识当作“冷饭”炒热,而是将知识变成一个脚手架,帮助学生去攀登更高的平台,获取更多的成长养分。因此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如下图所示:
        1.在这些五邑籍的艺术家们身上有哪些相同的精神品质引领着我们?
        2.你还认识抗战时期哪些爱国艺术家?
        3.作为青少年,我们该如何弘扬优秀艺术文化?
        4.如何加强对青少年艺术教育?
        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部分同学对问题的思考不到位的时候,组员可以帮忙引导或者提出不同想法;在大部分同学都对问题思而不得的时候:如问题4,大部分同学无从下手,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和方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这就是“帮学”和“助学”的体现。在探究问题1的时候,学生形成的答案里出现了“爱国”“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等字眼;在探究问题3的时候,学生形成的答案里出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等句子;做出引导后,学生在探究问题4的答案里出现了“重拾艺术的价值”“重视艺术实践”“积极开展艺术活动”等句子。同学们以言立行:一些热爱祖国的艺术家遗传至今的优秀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由此重新焕发艺术的价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素养,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这个活动探究活动过程中,探讨的方向从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回落到青少年自身,再提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真正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由此可见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知识迁移能力,还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传承本土历史的责任感,培育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最后的课堂检测也就是“评学”环节,笔者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为李铁夫先生写一篇宣传稿。从学生的宣传稿中可以发现,学生对李铁夫先生在艺术和革命活动有高度的认识,说明本课的学习目标达到了。在宣传稿当中,那一字一句“我们鹤山人的骄傲”“鹤山之光”更是对家乡的深沉热爱!
三、结语
        综上所知,通过《江门历史》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对五邑地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学”课堂与《江门历史》的融合更是改变了以前灌输式、喂养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临其境,积极探寻江门历史,感悟其精神内涵,在传承江门历史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塑造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涵养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叶艺煊.基于本土文化 传承传统美德[J].新课程(教研版),2019,08:230.
[2]马晓玲.浅析核心素养下本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20,01: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