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盛东
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广东 吴川 524500
摘要:随着高考历史评价体系的不断改革,对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总结能力作出了新的要求,在史料堆积的情况下,学生要快速地有效地寻找出史料的主题核心以及史料所传递的目的信息。在这样的考核目标引导下,采用史料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更加丰富的历史材料,提升学生阅读史料、使用史料,结合具体史料回答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落实新课标、新高考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史料教学;高中历史;历史解释
引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批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建立在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的基础上。由此可见,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和史料教学密切相关。史料教学是基于历史事实,通过分析整理,将完整的历史现状以不同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够沉浸在真实的历史情景中。新型的历史课堂采用史料教学能够更加契合历史考核的内容以及历史学科教学的具体目的,与其他的历史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教学潜力。
一、史料教学课堂作用分析
史料教学在近几年高中历史改革所探索的新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比较突出,对于史料教学中所带来的良好课堂效应以及学生反馈比较真实,符合了当前史学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判断能力和解释能力的具体要求。在整体的史料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历史教学,拥有一个完整且合理的教学氛围,能为学生提供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环境。史料教学所使用的历史教材大多数是由教育部门编写的按照时间顺序与主题顺序等堆积的具体史料,采用史料教学法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手段,以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史料教学模式在具体课堂中的作用,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的教学感受以及具体的历史考核中充分体现,优势明显。
(一)史料教学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史料教学所提供的真实资料,如一些真实的历史图片、历史文献或者历史视频等,能够创造相应的学习情景、生活情景和学术情景。学生在有趣的史料引导下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历史的逻辑思维,形成自身的历史的观点,获得不同的历史体验感,这种感受会让学生在课堂中更有参与感。学生在被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由于视觉听觉等五官感受增强也会化被动为主动,史料教学更倾向于情境化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历史人物、史实中的不同感受[1],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使得整体历史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二)史料教学为教师的课堂增添生动色彩
当前历史教材的编写是相对于完整的,将大部分的历史事件按照具体的历史主题进行时间顺序的编排,教师依赖教材讲课时,会显得比较枯燥。史料教学促使教师寻找更多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材料,减少对课本的依赖,开发更加生动的课堂,采用了史料教学法后,由于历史事件的具体史料增多,教师能够选择展示历史事件的材料也增多,在课堂上不会面临无话可讲,聊历史无据可依的情况。能够减少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尴尬局面,或者改变教师教学的“一言堂”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历史课堂的活跃度,在课堂活动探索中也能获得对历史考核的启发。
(三)史料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考核形式相对丰富
传统的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史料解释的作用,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过程,在考核学生的历史水平时也大多数是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但近年来的历史考核方式逐步向材料分析能力转变,突出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多数学生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史料解释能力,从而导致了历史考核水平下降的情况。史料教学为历史学科的考核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具体提高,能够很好的应对史料解读等考核形式,在史料教学模式下,重视历史解释能力能够突出整个史料的作用,联合历史课堂打开新的史料教学状态,但是史料教学也存在了一些问题。
二、目前的史料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史料教学虽然存在比较丰富的优点和形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应用中,往往会因为教师的教学意识或者受到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影响,而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历史教学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培养学生史料解释能力以及综合表达能力的教学活动进行,在受到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史料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僵化的现象。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史料堆积过多,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浪费课堂时间
史料教学强调教师要在课堂上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核心主题,扩展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一系列因素的史料展示。但有的教师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安排好具体的课堂内容,在课堂中展示了过多的史料,没有具体的史料展示逻辑,导致了课堂上的史料堆积过多,展示时间占用比率大,没有完成相对应的课堂教学任务,浪费了课堂的教学机会。史料的堆积问题限制了学生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学生接受材料的具体能力没有具体提升,众多史料无形增大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压力[2]。
(二)展示史料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教师对于史料解释的权威
史料学习着重于学生对于具体真实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喜欢在课堂上针对具体的史料,自行作出分析,没有考虑到学生对于史料的学习和相应的理解。学生对史料分析活动的开展比较被动,很多教师在一些具体史料的分析上,更倾向于标准答案,没有启发学生对于史料的解释,教师也没有将史料分析的标准答案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了解答案分析的初心以及出发点,忽略了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要求。
(三)将史料教学作为课本教学的附属品,没有正确对待史料教学的地位
史料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出现在当前的高中阶段,有其一定的能力培养意义,但是大多数教师仍以传统的历史教学为主要手段,将大多数的史料作为一种附属的教学工具,没有正确对待史料教学的意义[3]。对史料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的活动也没有进一步完善,没有形成具体的历史解释环境,不尊重学生历史解释的权利。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的作用
史料教学能够进一步发挥学生分析历史的作用,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上引导学生去认识历史事件的具体要素,从而推导出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意义。发挥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加大胆地开口分析自己的历史见解,在一些错误的历史现象下,教师能够及时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存在的意义和相关历史事件所带来的社会巨大变化[4]。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为主要目的,促使学生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更加自信的进行历史解释。
四、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策略
采取史料教学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下拥有正确的历史解释手段。学生对于中国或者是世界历史的理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解释能力能够促使学生拥有更加全面的历史大局观。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于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
(一)扩展历史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解释史料
历史教学从初中阶段开始,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都已经了解了基本的历史事件走向,对于大多数的事件有一个比较基础的了解,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则是将这些历史事件更加的具体化详细化,所以对于学生在看文字材料或者课堂教学材料中的理解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的特点,在每一节课的课堂上安排具体事件的史料展示,要切实把握史料展示时间,指导学生根据事件五要素对真实的历史史料进行解剖。安排具体的历史史料任务,让学生能够自由组队完成课堂要求。以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鸦片战争作为一个具体授课的主题,播放一些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通过影片了解鸦片战争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和影响意义,并且针对历史影片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鸦片战争发生的目的”、“列强发动鸦片战争对清朝发展的影响”、“鸦片战争发动后带来了什么样的社会变化?”,这些问题是对影片史料的一个总结陈述,要求学生对于历史史料的具体掌握。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影片中出现的关键要素,要求学生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列出完整的历史逻辑清单。邀请一些同学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对于鸦片战争事件的分析,并且鼓励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与未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4]。开展更多的历史解释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完成整体的历史解释流程。
(二)引导学生自主挖掘丰富的历史资料,加强学生对史料的解释能力
史料教学的丰富性和灵活可调整性,为历史考核提供了多方面的参考,在具体的历史考核制定规范中,史料也被看作非常重要的考核内容,当前的史料教学手段能够很好的反映出考核的具体要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查找的历史资料,并且寻找出自己喜欢的历史事件,进行史料的展示和分析,这样能够有效撬动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动性。相对于教师根据教材展示史料的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利用多媒体技术或者互联网技术挖寻史料开展分析,学生对于史料分析会更加印象深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定一条历史时间顺序,让学生将其中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课堂展示的内容。教师定时安排相关的课堂展示环节,根据相关的主题设定学生可以选择的内容范围。比如教师设定中国革命史为主题,学生能够自由根据中国革命发生的系列事件,进行课堂展示的选择与学习。如某学生选择了三湾改编这一革命事件,在当前历史课本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完成自身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三湾改编的意义和对今后人民解放军发展的作用[5]。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考核,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不停的分析具体历史事件,教师对于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旁敲侧引,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对史料的反应能力。教师可以适当采用不同的历史考核形式,让学生针对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完成自身的历史解释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能够大大的加强学生的历史逻辑和事件分析逻辑。学生可以挑选多个主题的历史事件串联从自身的历史分析时间顺序,强调学生要结合古今发展,挖掘自身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作出历史分析小论文,也能够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历史解释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标准。教师在选择历史考核的形式也可以根据史料教学的开展情况选择除问答题形式外的考核方式。从而要求学生丰富自身的历史资料库,培养学生的历史事件积累能力和解释能力。
五、结束语
史料教学贯穿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过程。在当前高度重视历史学习的氛围下,史料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师通过改变教学史料利用的方法,转变传统的历史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向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悦.论证教学模式对提升高中学生对历史解释能力的应用研究[J].东西南北:教育,2020:0033-0033.
[2]叶健飞.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4-65.
[3]丁玲.基于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0:67-68.
[4]潘承生.制度框架: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新维度[J].历史教学:上半月,2020:32-38.
[5]黄海珍.用微课教学探索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以2018年全国卷Ⅰ第42题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46-48.
本文系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史料教学中‘历史解释’培养策略”(课题审批号2019ZJYB06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