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实验小学校
摘要:新课程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相关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进而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关键词:实践;自主;合作;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下面,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起自主、合作探究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而好奇心、好胜心以及兴趣则是儿童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那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他们的求知欲望呢?我觉得要把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动力,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能适时创设激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时,先让孩子们把一些数量是整数个数,比如4个、2个的物品进行平均分,并且用一个数来表示分得的结果,这些孩子们都会分,也都会表示,最后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孩子们说“这到是平均分,但是分的结果不能用学过的数表示了”,我就抓住时机追问:“到底把一个月饼平均分后的结果能不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呢?能行的话,我们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看谁能从书中的例题中寻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这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都想尽快从例题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接下来学生的自学、思考都特别认真,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完善、补充自己的认知。《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
二、启发引导,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知识不断出现,知识固然重要,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更为重要。钱伟长先生说:“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这是关键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数学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会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1、学会从书中探究知识。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从书本、例题中探究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教学中常用尝试法就是通过自学后,把所获取和理解的新知识、新方法用于解决数学问题。在学生自学前,老师一般都要先向学生提出自学目标、要求,或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从书中探究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合作解决。这样,经过长期、反复的锻炼,学生会慢慢地学会从书中探究、吸取知识的方法。
2、学会从操作中探究知识。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性较强,但必须建立在现实认识基础上。
史宁中教授说过:“小学阶段数学的一切概念和法则都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在数学概念形成的最初阶段,都是借助于“现实世界”在儿童思维中形成的,先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接触转变成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的形式,再把感性认识转变成抽象的概括。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获得。美国一家儿童博物馆的铭牌上刻着:“听见的容易忘记,看见的容易记得,亲手做过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观察,转变为感性认识进而转变成抽象的概括。例如:我在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56÷2”时,首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来先感知。 把首位的5捆平均分完后还剩余一捆,通过提问“那剩余的这捆该怎么办呢?不管他了可以吗?”孩子们通过观察就会想到不能不管,因为这一捆也是56里面的。“那怎么办呢?”有的孩子们就想到了,“把剩余的1捆和另外的6根合起来,正好是16根,然后再把16平均分……”通过操作再抽象到用竖式计算这样的除法,孩子们很快就能掌握计算这类除法的方法。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数学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激活思维,强化合作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所确立的目标中要求: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合作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问题的意识,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创造相互交流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把自己的看法、结果在小组中或在班级上提出、互相质疑、追问,在这样的过程中,提升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合作探究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
⑴可以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⑵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补充、互相订正的目的,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⑶提升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上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共同进步。
总之,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我深深的体会到探究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顺应了现代教学的改革,使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提供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真正的提升核心素养,真正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