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民
山东省博兴县第三小学 256500
摘要:教学中笔者经历了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的提炼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引领式双自主探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得到更新和提升,课堂教学向主体参与型进一步转变,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学生真正主体参与,注重学生自主规划、自主探究,方能彰显课堂精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主体参与
多年的教学实践,迫使我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就智力而言,应属上乘,学好数学应不成问题,但这部分学生学不好数学,追踪及收集这些学生的资料表明,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学习兴趣不浓、参与教学学习过程效率不高。在二十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经历了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的提炼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引领式双自主探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得到更新和提升,课堂教学向主体参与型进一步转变,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学生真正主体参与,注重学生自主规划、自主探究,方能彰显课堂精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学生所需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要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备课中备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学生之所需,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了解学生已会的内容、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学生难懂的内容、学生疑虑的内容、学生易错的内容、学生激动的内容、学生易忘的内容。这样,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进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例如《时、分的认识》一课,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尽管学生有生活体验,但对知识掌握还是比较模糊。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有什么,读出钟面上的时刻,于是设计教学内容时,我先安排了让学生认钟面,知道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再通过让学生操作钟表模型,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来认识1时=60分。整个学习活动,教师给学生了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质量得以提高。
二、利用学生主体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好胜心等特点,创设引发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思维情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动手实际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认识过程的有效途径。现代心理认为学生的认识经历活动——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利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学生的互动一定是要“自主规划自主探究”完成,才能使学习真正有效,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时、分的认识》一课,我设计先让学生自助规划认识钟表,再开展大量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中主动探究新知,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三、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要求教师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坚持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提有价值的、引领性的“大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规划自主探究”的双自主能力,引发学生的深度参与,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达到教师教的过程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学的过程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功效。
例如《时、分的认识》一课,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即已经认识了整时和整时半,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将进一步认识钟表面,认识时与分的关系,认识几时几分的时刻等内容进行调整,学生在拨表7时36分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在表述7时36分的过程中引发出教学的若干问题,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认识钟表面,操作钟表模型。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循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而不是牵着学生学习。
四、提高教学能力,灵活处理突发事件
课堂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智能的培养,还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存在着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同时还存在师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所以,教师如何灵活妥当地处理偶发事件,关系着一堂课教育教学的成交。如学生上着课进来打断教学,教师应沉着冷静,让学生进来上课,下课再询问孩子为什么迟到。
例如《时、分的认识》一课,学习认几时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前面教学活动学生还没有掌握几时几分,课堂生成与预设不一致时,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安排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分散难点,减缓难度。首先重点解决看几时这一层,再解决多了多少分这一层,最后学生很自然地归纳出看几时几分的方法。这样教学,不但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性、结构性和科学性。教师要机智艺术的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不一致问题,对课堂来说,生成有时是宝贵的学习资源。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因人因事,顺情缘境,审时度势,采取适宜的应变艺术,充分发挥自己的临场决策能力,冷静寻求最佳教育方法。
五、重视数学文化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所谓的数学文化教学就是要清楚数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内容的逻辑结构,聚焦知识的核心价值,彰显数学的思想方法,增强数学的应用体验,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反过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自觉传承和主动创造璀璨的数学文化。
如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 之后,感受我们既可以用满十进一创造更大的计数单位表示更大的数,又可以通过不断十分创造更小的计数单位表示更小的数,正如华罗庚所讲:大哉,数学之为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数学无处不在!综上,数学文化教学要求教师以更广阔的视野,更灵活的方式,领学生感受数学的广泛价值和内在的美。
新时代呼唤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富有批判性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小学数学教学应时代需要也走向“深度”和“广度”兼备的数学文化的教学,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观念,锻造适应数学文化教学的过硬素质,在传承和创造中体会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
总之,新的教学理念下,体现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参与,方能彰显课堂精彩,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立霞.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新课程.2020(44)
[2]畅文学.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思考[J].考试周刊.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