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的探索式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6期   作者:陈悦
[导读] 原著选读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方法。
        陈悦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摘要:原著选读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经典著作的仔细研读,学生能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难以让学生将知识充分内化,难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容易忽视对文本兴趣的培养。通过采取探索式教学,《原著选读》课程教学可以来缓解以上的教学困难,增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探索式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和企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的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中的教授内容的灵魂。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基金项目] 2019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建设项目:“新师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的构建”;韶关学院第十八批校级教改项目:“阐述探索式阅读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马哲原著选读课程中的教学实践为例”(SYJY20171835)。
        [作者简介] 陈悦(1987-),男,广东韶关人,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基于此,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以下简称《原著选读》)课程的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积极探索。
一、当前《原著选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课程,《原著选读》的培养目标至少有三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兴趣层次。作为最核心的层次,知识层次要求学生在学习《原著选读》课程中,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在次一级的层次,能力层次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直接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能力,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即唯物辩证法来分析解决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最外围的层次,兴趣层次要求学生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及其所讨论的问题感兴趣。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在《原著选读》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偏差,使得教学不能完全达到培养目的。
        (一)在知识层面,难以让学生充分内化
        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有初步的了解,那么已有的《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已经能够很好的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原著选读》课程设置的初衷在于让学生获得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更充分和全面的认识。但是这种知识本身是不能在阅读过程中被直接给予的,需要以文本为中介,结合认知主体的阅读实践,在不断的解读探索中,逐渐建构出一种越发完善的文本解释体系。而在传统的原著选读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手拿教材,读一段文本,按照教参阐释其中的微言大义,让学生记下笔记。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据了主体地位,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知识在本质上没有转化为主体内在的知识体系, 而是与主体知识结构处于分裂的状态之中。
        (二)在能力层面,学生主体性难以充分发挥
        《原著选读》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经典文本阅读能力。目前教学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是马工程教材,里面摘选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片段,其中以哲学文本为主,例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反杜林论》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哲学文本使用的语言与日常生活的语言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具有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点。其使用的核心概念往往不是生活语言所能覆盖到的,例如“异化”“扬弃”等。其次,大篇幅的理论阐释和论证,对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都比较高。再次,由于部分经典原著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与读者不同,因此学生往往对原著阅读起来觉得无所适从。
        文本是无限的,但是课堂时间确实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无法带领学生遍历所有的经典,而穷尽所有文本亦非《原著选读》的初衷。“选读”意味着要在挑选的经典文本中,锻炼出学生的经典文本阅读能力,进而闻一知十。但目前的原著选读课堂教学,为了在规定的课时里完成课程考核任务,更多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注释和结论,反而在让学生主动进行文本解释探索,锻炼独立自主的文本阅读能力方面,则给予过少的尝试时间。
        (三)在兴趣层面,忽视了对文本阅读兴趣的培养
        《原著选读》在需要在经典文本中重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身发自内心的感兴趣。从而在课堂学习结束以后,能运用掌握的文本阅读能力,自发学习、研究更多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从有限的课堂教育,走向无限的自主学习中去。但是从新时代的学生来讲,他们大部分并不先天具备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的兴趣。一方面是上文谈到原著本身的晦涩难懂,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化和娱乐化的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不少学生习惯了碎片化、图片化的阅读方式,难以适应思辨严肃,篇幅较长的经典文本。常常是读两句话就耐不住性子。
        这给原本就不轻松的《原著选读》的课堂教学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要么保证教学的知识密度,要么花更多时间在兴趣引导上。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会把知识层次放在首位,而把兴趣层次的培养放在其次。但是往往会造成学生的教学内容兴趣寥寥,无心听课。从而既保证不了知识传授的目的,也培养不起兴趣。
二、《原著选读》与探索式教学
(一)什么是探索式教学
        探索式教学(Inquiry-based Learning,简称IBL),又称探究式教学,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最早被杜威所提出,并应用在各种教育环境中,以提高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学水平。从广义上讲,探索式教学是一种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以探究为导向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体验的质量和效率为目的,把更多的学习控制权交给了学生。
        不同的学者针对探索式教学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模式,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如何运用探索式教学,则根据教与学的环境背景,会有所变化。例如有学者提出了“参与-探索-解释-精化-评估”的“5E教学模式”[         即参与(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精化(Elaboration)和评估(Evaluation)五个环节。由于这些环节都是“E”开头,所以被称为 5E 教学模式。]。还有的学者提出“提问-预测-实验-建模-应用”的五步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都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具体设计适合的教学模式,则需要根据学生和所学学科的具体情况进行制订。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探索式教学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和优点:
1.主动性:在探索式教学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
        2.建构性:在传统讲授式教学中,教学内容是教师设计好的,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是被给予的。

但是在探索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并不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改进学习策略,在学习中寻找乐趣,从根本上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拓展性:传统教学主要目标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在探索式教学中,教学内容不仅仅限于马哲原理教材本身,通过探索式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将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中寻找指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二)在《原著选读》课程中运用探索式教学的意义
        探索式教学在《原著选读》课程中运用,能有利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受教育当中,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有助于为个体适应社会、促进学习、实现发展打下基础。在新一轮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中,确立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探索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担负社会责任,开展沟通合作、协商对话,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应持有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投身于社会实践的过程。其教学理念恰好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相契合。由此可见,探索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与发展。
三、《原著选读》探索式教学的实施对策
        现有的传统教学法不能满足思政教育专业本科的《原著选读》课程,而探索式教学却可以胜任,因此,有必要在《原著选读》课程中引入探索式教学法。根据探索式教学法应用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已有研究,以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此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供课程教学的充分开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明确教学目的,精讲教学文本
        提倡《原著选读》课程采用探索式教学策略,并不是指把所有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马克思主义原著,大部分要么是作者长期革命活动的经验总结,要么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成果。这些理论往往深奥且晦涩,因此在进行探索式教学之前,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扫除知识障碍,对相关文本的背景、影响和意义进行讲解。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需要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索活动,教师的引导讲解所占用的时间不能过长,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的讲解以精讲的形式进行。
        例如,《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学说,批驳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而作的名篇。文本涉及对杜林主义主张的引述、恩格斯对杜林的反驳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化的尝试。随着杜林主义迅速消亡,恩格斯 “批判的对象现在几乎已被遗忘了”[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今天学习该文本的意义,主要在于恩格斯是如何第一次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因此,老师在做导读时,应该把讲解精力集中在文本的“立”的部分,而不是“破”的部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所阐释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二)以专题引导阅读,以实践深化阅读
        在传统的原著选读课程中,老师往往都会针对文本本身展开导读。但是如果仅仅把研读局限于文本本身,并不一定的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谈到“剩余价值论”的时候,如果仅仅复述理论内容本身,不免显得干瘪单薄。这时可以“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为脉络,补充李嘉图学派对“特殊剩余价值”的研究及其理论困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上述困难的解决等方面的内容,以此形成“剩余价值理论发展”专题。让学生围绕专题展开探索,可以有效的将原著选读变得更加丰满厚实,同时也更能凸显出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意义。
        专题的选择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性的。但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精神,体现理论的强大生命力,老师更应该将阅读专题与当代社会政治的实践问题相对接,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哲学的“实践性”,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融会贯通和深刻把握。
(三)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探索式教学的重点任务。《原著选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渲染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同时可以设计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方案供学生选择,每一个专题及问题的提出都有相应的几个实践方案,例如:诵读、辩论、创作等可以实现体验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师生互动,加强交流与沟通。
(四)完整评价机制,突出过程评价
        在《原著选读》的教学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应该从丰富评价主体、评价标准来着手。
        丰富评价主体,就是要避免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在《原著选读》的探索式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的,不应该只有老师,还应该包括学生,即把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实现学生自评,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精进对文本的探索能力。实现生生互评,有助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制约和监督,减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减少滥评、错评的现象。同时生生互评,也是有效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
        丰富评价标准,即评价主体应当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除了对学生进行结果评价,即是否对经典文本做出恰当的理解,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是否全面以外。还要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和思考方式等过程展开评价。关注学生在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担负社会责任,开展沟通合作、协商对话等多方面学科素养。


        
        Inquiry-Base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Selected Readings in Original Marxist Philosophy
        CHEN Yue
        (School of Marxism,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Selected readings of the original works are an important way to learn Marxist theory. Through careful study of classic works, students can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However, in the teaching of related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are often the following problems: 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fully internalize knowledge, 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in role, and it is easy to neglect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est in texts. By adopting exploratory teaching, the course teaching of "Selected Readings of Original Works" can alleviate the above teaching difficulties and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Key words: Selected Readings of Marxist Philosophy; Exploratory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