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亲和力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6期   作者:陈丽
[导读] 初中阶段正处于学生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陈丽
        海南省琼中思源实验学校  572900
        摘要:初中阶段正处于学生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学生德育教育和品格成长则显得至关重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有益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同时也有利于贯彻落实社会人才培养要求。课堂亲和力是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更是教学效果的增色剂。通过打造具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促进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生动化与形象化。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当前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分析了提升课堂亲和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亲和力提升
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个人思想进行教育培养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较为迅速,因此,在初中时期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极为重要的,能够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帮助学生建立以合理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初中阶段,开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学生个人思想培养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爱国意识,促进学生个人品格的成长与心智的成熟。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通常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与反抗意识,但同时由于自身心理素质建设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与误导,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进行全面认知,使学生逐渐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社会的融入对于个人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这就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正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于社会层面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要求,初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便是引导学生对于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为清晰的把握。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人们所承担的角色与责任有所不同,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促使学生逐渐认识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与法治观念。  
(三)树立正确的国家政治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对学生培养国家政治意识和法律承担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应当积极研究,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开展的具体途径,在不断深入了解与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并结合具体事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与法治观念引导。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有基础性的了解,使学生能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所做出的要求与目标,加强学生的国家政治意识。
二、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亲和力,打造高效课堂
(一)厚植师德师风,提升教师感召力
        亲和力也是近年来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师所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与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一直以来,由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较为严肃,所涉及到的题材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这就导致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得较为严厉,教学过程中也往往不苟言笑。沉闷的教学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压迫感与紧张感,过于死板的教学也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主动打破这一壁垒,不断改善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方式,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同时,具有较高亲和力的教师也容易吸引学生对他们的高尚品德进行有效仿,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也因此更具感染力,进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与生活中的偶像。

身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更应当不断开阔其眼界,不断增长见识,加强自身的专业储备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在教学中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使学生在放松的情绪中更加舒心的融入学习过程,自愿接纳与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
(二)加强师生互动,提升课堂亲和力
         早在多年前的新课改活动中就对教师角色定义进行转换,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时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相关教学。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当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日常教学的沟通与交流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打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渠道。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标准不仅仅在于学生对于课程是否能够认真聆听,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听讲时安静讨论时激烈,既能够用心聆听教师的讲解内容,同时也能进行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问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具有较为统一的目标与方向,也能有效激发课堂亲和力。
(三)精选教学内容,提升教材吸引力
        教材内容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的重要基础,对整体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充分利用,但同时能够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并以此为依据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内容。尤其在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与法制建设得到显著提升,道德与法治建设的教材内容也在进行相应的更新,这与其他教材内容较为固定的科目有着明显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充分研读,把握当前时期,道德与法治建设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将最新的观点与内容传授给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与调整,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课本知识用更加形象生动的形式进行表达,更容易增加课堂的亲和力。
(四)打造趣味课堂,提升教学方法感染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时期,要不断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亲和力,就必须要改善教学方法。结合初中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学方法的设计应着重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具有亲和力的课堂。因此,教师应当对该阶段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成长,进行多方面的把握明确,了解学生成长的具体需求与发展困境,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德育的自我构建,避免强制性的灌溉与输入。在趣味课堂的设计中,可以通过打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细化而言,则可以采用讨论式、参与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石板的教学方法,将“要我学”逐渐转化为“我要学”。例如,在讲解交通规则的遵守要求时,就可以通过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他们针对违反交通规则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探讨,同时还可以以影视或动画的方式将其进行呈现,让学生更为直观具体的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结:综合而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构建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与个性成长。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增强课堂亲和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教育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亲和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并运用趣味化的教学方法,打造具有趣味性和亲和力的教学课堂,增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与法律事实的接纳程度,在长期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并能够在生活中予以实践。
参考文献:
[1]于晓见.构建和谐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之我见[J].中华少年,2018(30):124.
[2]吴蔚渤.让课堂充满亲和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S2).
[3]刘志莉.巧用亲和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提高课堂效率[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9(6):170-171.
[4]宋雪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现代农村科技,2019,571(3):72.
[5]梁志超.巧用体验式教学,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J].新课程·中学,2018(1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