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凯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600
摘 要:中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加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又处在成长的 关键时期,需要法治教育的引导,这就对我国现阶段的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理论是不够的,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践行法治教育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于此问题,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运用经验总结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和总结,从教师队伍自身的建设、学生个人的发展规律、学校课堂的主阵地、多元化的辅阵地、对有过失学生的法治教育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与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勉,对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教学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策略
序言:“法治”不同于“法制”,它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条文,不单单是死记硬背。“法治教育”也比“法制教育”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法治教育内容应包括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情感和法治能力四个方面。[1]根据2016年发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在整体规划、针对性、多方参与的教育网络、教育资源保障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多种问题。[2]基于对法治教育的理解,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提升法治教育教学效果。
一、完善师资保障机制
师资,拆开来说,就是教师的资质,包括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教学水平,自身道德修养和其它为人之师所不可少的综合素质、教学条件。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为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之前,教师必须先做好自身的建设。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法治教育教育大纲》颁布于2016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于2014年。由此可见,“法治教育”理念的传播不过经历了短短几年时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远远未到普及的程度,甚至一部分教师都不明确“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也就是说教师队伍自身的法治教育还未做好,那么对于学生的法治教育也就无从谈起。这个问题不难理解,部分教师只专注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对新知识接受较为缓慢,部分学校对法治教育理念在教师队伍中的传播不够重视,这些都是阻碍法治教育普及的因素。法治教育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爱国守法,还要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法律知识、创新法治教学模式。但对于多年从事单一学科教学工作的老教师来说,与中小学生教育相关的法律条文很容易变得陌生。因此,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十分必要,毕竟,要想做好法治教育,教师自身必须先熟悉相关法律条文。模式的创新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另一大重点。教学研讨会是每所学校必备的,如何将法制教育融入课堂,也应该被列入每次教学研讨会的讨论范围,群策群力、互相分享心得,可以使法治教育更加常态化,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积极性。
二、遵循个人的发展规律
教育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为学生着想,就需要遵循个人的发展规律。根据教育与人的发展理念,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论是身体发展还是心理发展,都要经历一定阶段。所以,法治教育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方可达到教育“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根据教育与人的发展理念,人的发展有阶段性和平衡性的特征,这启示我们的法治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关键期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小学到中学,关于法治教育各阶段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有明确表述。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1-2年级)的教育要求: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初步建立规则意识;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初步了解自然等。[2]各阶段的法治教育要求十分明确,关键在于具体实践,这就需要教师熟悉大纲中要求的内容,遵循个人的发展规律,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做针对性法治教育。
三、筑牢学校课堂的主阵地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校是法治教育最主要的阵地。有了在学校的法治教育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将法治意识渗透到生活实际中来。因此,提高学校的法治教育质量显得至关重要。而课堂则是法治教育的最前线。最前线包含两个课堂,一个是思想政治课堂,一个是其他学科课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最好的模式是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例如,在讲公民的隐私权时可以联系到学生的日记,并且鼓励同学在自己的日记被偷看时要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别人要求看自己的日记时要借助法律知识坚决说不。在讲义务教育时,不仅明确义务教育是权力与义务的综合,也要引导学生感受法律的严明与温暖。法治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引导学生意识到能够坐在教室里学习就是法治成果的体现。在讲消费维权时,不仅要告诉学生消费维权的途径和方式,也要通过讲述维权成功的生活实例给予学生尝试维权的信心和勇气。联系最近的冠状病毒疫情,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人身自由是公民的权利,但每个公民也有维护公共社会安全的义务,因此病毒携带者要实施隔离,并且每位公民要自觉遵守特殊时期的相关规定。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实际经历,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法治教育的效果必然会更好。其他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涉及不少法治教育的机会,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树立法治教育的意识,细心发觉,将法治教育渗透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化学课堂讲酒精时,可以将酒后驾车入刑作为法治教育的内容嵌入教学,并且鼓励学生与家长进行交流。在历史课堂讲古代刑罚时,可以与现代法律法规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掘现行法律的进步意义、体会法治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讲契诃夫的《变色龙》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为,探究人物言行是否与法律法规相悖。
在信息技术课堂讲网络安全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黑客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学生自身应该如何为网络安全做出贡献。在体育课学生发生肢体冲突时,依照相关规定处理,并且面向全体学生明确相关条例规定,在行动中传播法治观念。以以上情境为例,在专一的学科中不时插入法治教育,会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出其不意的嵌入更容易加深学生对于法治的理解,对学生今后的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丰富多元化的辅阵地
法治教育本身是严肃的,但我们可以采用活泼而多元的教育形式。形式多样了、有趣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进而激发学生深入理解和探究的兴趣。结合学生实际,多元化的法治教育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主题活动。例如在学校举办法治宣传周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举行法治宣传展览,可以面向学生家长,让每位学生成为讲解员,为别人主动讲述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己吸收内化的过程,这样的体验远比课堂的被动学习要有效果。也可以征集以法治教育为主题的手抄报、绘画、多媒体作品等,同时配套相应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实现创新与法治的融合。主题活动除了法治宣传周,也可以是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辩论会等多种形式。
二是情境模拟。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此处的所谓“真实问题”,就是指学生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生活现象[3]。除了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在法治教育过程中也可以立足于生活实际创立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例如,根据某一案例或者围绕某一主题指导学生模拟演出情景剧,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学生对于法治的理解。除了模拟情景剧,模拟法庭也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辩护律师等角色,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组织言辞,进行理智的判断或犀利的交锋,对于学生来说,这既是法治理念的教育,也是思维能力的锻炼。之所以提倡以上两种形式,是因为主题活动与情景模拟具有相同的特征。一方面形式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感。另一方面学生为主导者,学生要做好一份作品或者扮演好一位角色,就必须做好相应的学习并且有所理解,这样在活动的过程中法治理念会自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是专家讲座。学校可以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有关法治教育的专家讲座。例如请税务局专家讲解关于税法的有关知识,请法院的法官讲解对于判罚尺度的把握,请知名律师做维权意识的相关讲解,请公安干警讲述违法实例等。学生在校接触的教育毕竟有限,而各行业的专家往往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相对深刻的见解,听取他们的讲述,无异于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好课。三人行必有我师,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是进步的重要途径。专家讲座是法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形式。
四是校外活动。学校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但不意味着学生在学校就能学到一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悟法治的内涵和意义同样十分重要。这就要求丰富学生在课外的法治实践。例如,观看与法治教育相关的电视节目可以作为其中的一种方式。在法制栏目中感受法治的力量。除了这种方式,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身边的维权故事,发现生活中的违法行为,然后在课堂或者活动中进行讲述和分享,实现课内课外法治教育相结合。
五、改进对有过失同学的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为之瞩目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已经占到了全国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比例的高数值与法治教育的不完善有相当大的关系。青少年罪犯在走向犯罪道路之前往往是学校的“问题学生”。针对此类学生的法治教育应该特别重视。犯罪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破坏规则的人也是少数,但正是少数的不遵守造成了对社会的大危害。如果将这些少数的不守法行为扼杀在摇篮里,那么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也是对学生个人的拯救。明确这个利害关系后,我们的法治教育就需要做针对性部署。具体实施时需要树立将法治纳入教育总体范畴的意识。法治教育不是独立的,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对于学生的法治教育不能脱离教育的其他组成部分。比如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更是如此。“问题学生”是在成长道路上缺少正确引导的学生,在心理层面往往和其他学生有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坚持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两大原则的基础上谨慎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在对有过失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握学生的心理,在心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法治理念的传播。只有心理教育做好了,学生才会感到自己被尊重,才有可能真正听得进去后续的法治教育。如果忽视心理教育,法治教育很容易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导致实际效果差强人意。而在法治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要讲道理,还要讲法律,讲维权。讲维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对自己的尊重,让学生明白法律对自己的保护意义,这既是一种感化,也是对法治教育的践行。
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说:“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的公民,即今天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今日的学生将来成为怎么样的人,取决于接受了怎样的教育。法治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怎样践行法治教育,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从教师队伍自身的建设、学生个人的发展规律、学校课堂的主阵地、多元化的辅阵地、对有过失学生的法治教育等五个角度出发,提出了针对性策略。希望能对实际教学工作有所裨益,为国家的法治教育贡献一点绵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方芳,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着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法制与社会(M),2018,16.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M),2016.
[3].成平,法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思想政治课教学(M),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