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总基
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七初级中学 山东青岛 266400
摘要: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是接触最为密切的老师。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不但是为了班级的整体发展,更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初中阶段学生正值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随着他们学习压力的增加,青春期心理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也日益显著。班主任作为管理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班主任工作
社会进程的加快带来的压力不仅仅作用在进入社会工作的人们身上,更体现在了学生身上,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家长“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心情更加迫切,学校为学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素养发展也不断构筑新的进步平台。在接听和学校的双重推动下,初中生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会随着青春期的爆发不断发生改变,甚至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继而影响其整体心理健康状态。
1 现阶段我国初中生心理特点
通过对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调查可以看出,我国许多一线城市的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际标准水平,也就是说,当前我们国家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整体相对严重,已经成为了初中教师不得不重视的一个关键问题。老师们已经有这样的共识: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推动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欠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却无时无刻不在阻碍着学生的进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具体来看,现阶段我们国家初中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信心的缺失
现如今我国的社会不断在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人们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加,其中家长、学校、老师都在有形或无形中给了初中学生较大的压力,频繁的考试,没有休息日的补习班都在不同程度上打磨着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对近年来我们国家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自信心较之前有所缺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学生容易产生自己不行、自己做不到的想法,使其在学习中畏手畏脚,最终取得不理想的成绩对自信心又造成再一次的打击。甚至在学生开展娱乐活动的过程中,都存在较大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的心理状态,学生因为担心自己完不成有关的活动而不愿意参加,长期如此,学生就会不愿意去表达展示自己,最后形成自卑的心理情绪,对生活学习失去积极性。
1.2 人际关系不和谐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尽管已经有所成长,但实际上并不成熟,而且初中阶段属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渡期,因此心理状态较为敏感,对周围的人或事物的感知比较细腻。而正是这种敏感和细腻,为初中学生带来了许多人际交往上的心理问题。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学生性格都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由于初中学生对这种心理状态的解决办法了解不多,不知如何处理和缓解这种情绪,消极情绪不断积累带来了更为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另外,初中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的问题还有部分来源于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有些学生擅长某一科目的学习,在该科目上往往能够较为轻松地取得较好的成绩,而有些学生却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这种心理落差在学生心中逐渐累计,可能造成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和谐。
1.3 抗挫折能力差
初中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对学习之外的活动接触较少,遇到问题时也不知如何处理。现在的学生大都家庭条件良好,在生活中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缺乏生活经验,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抗挫折能力差。所以,挫折教育、压力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初中教育当中缺少的关键部分。
1.4 早恋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生理的快速发展和心理发展幅度小之间的矛盾,给他们的性心理成长不断带来新的困惑。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时期,对异性充满着好奇心,对身边的异性同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认为这种感觉是成年人口中的恋爱。再加上受到电影作品、电视作品等的影响,学生往往在对待异性朋友方面产生了多多少少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这种心理是非正常的,在内心极力克制,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方法疏导,他们就会往往忽视了自己所处的阶段,早早地谈起了“恋爱”。可以说,早恋问题的困扰也是造成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2 班主任心理教育的工作策略
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更应当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应当担负起建设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成长。从具体实施的角度来说,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2.1 动之以情,发其深思
首先,班主任在开展心理教育的前提是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对班主任的警惕心理,用真诚的内心、真挚的感情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活动,使学生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得到端正,对自己的行为进检查和反思。在这个过程当中,初中班主任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身份差异,多数情况下不要以班主任的身份直接教导,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这样学生可以放松心情,与教师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才能够更加愿意敞开心扉,向班主任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心理变化,同样,在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也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自己的思考,而非将自己的意识传达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识做出改变。
2.2 导之以行,约束其心
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还是要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之上,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仅停留在学生的思想上是完全不够的,最主要的是使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所改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到的知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良好的调节。因此,班主任在班级内部建立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之后,便要为营造一个约束学生行为的环境做出行动,比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内部建立心理健康小组,让小组成员帮助同学调整心情,缓解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负面情绪。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在班会上表达自己。在班级内部建立起和谐、轻松的交流气氛,维持健康、良好的班内竞争气氛,使学生平衡好学习和同伴相处之间的关系,避免因为学习上的压力和竞争而在学生之间造成隔阂。
2.3 晓之以理,建立信念
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除了要用真情的感化、环境的影响,还需要借助名人轶事、身边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让人物事迹和他们深山折射出的生命的光辉帮助学生建立起坚强的心理信念。同时,班主任要多关心问题学生在班级里的表现情况,发现学生有行为上的反复时要及时了解,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健康正常的心理信念,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生处在过渡阶段,更需要接受足够和及时的心理健康建设,随着学习竞争压力的加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情况逐渐增多。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初中班主任不仅肩负着保障学生基础学习的责任,还要时刻关注着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因此,初中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立君.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世纪桥,2018(03): 193-194.
[2]王永萍.班主任工作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戏剧之家,2017(17): 267-268.
[3]潘中平.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 教育,2017(02):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