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制教具的几何光学实验效果放大创新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6期   作者:李永伟
[导读] 本文源于人教版高中物理3-4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全反射演示实验,利用自制教具,直观呈现光现象,并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创设了更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光现象有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李永伟
        交大附中雁塔校区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
        本文源于人教版高中物理3-4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全反射演示实验,利用自制教具,直观呈现光现象,并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创设了更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光现象有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全反射;效果;创新        
        正文:
        人教版物理选修3-4第十三章第一节《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笔者翻阅了八年级教材及选修3-4教材都缺失了实验情景,3-4第二节《全反射》演示实验的情景照片进行展示(如图甲、乙所示)”, 按教材提供的实验器材演示,实验现象不易观察,为此,笔者对上述实验进行创新,借助自制教具,放大了实验效果,进行了定性及半定量研究,清晰的呈现了光的反射、折射以及全反射现象,极大增加学生对光现象直观感受。在教具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1、实验器材
如图所示:

①长方体鱼缸 (长cm,宽cm,高cm);
②红绿双色较大功率激光笔;
③鸡蛋一枚,用于制作蛋清胶体;
④香一支
⑤铁架台、试管夹
2、实验准备
① 在鱼缸中注入清水,滴入少量蛋清,制成蛋清胶体,捞出其中絮状物,以能显示清晰的光路为准。
② 将香点燃,往鱼缸里吹入少量香烟,等烟稳定后,显示清晰的光路如图1、图2所示。

                                
                            
实验过程:
实验一、演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如图1:垂直入射;图2:小角度入射;图3:大角度入射。

       
实验结论:垂直入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加哦而增加。同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随入射角增加,反射角增加,反射光强度减弱,折射光强度增强。
实验二、演示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折射角与入射角关系。如图4:垂直入射;小角度入射,如图5;大角度入射,如图6.
             
实验结论:垂直入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总大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加而增加,同时也可以观察到折射反射也同时发生,随入射角增加,反射光亮度减弱,折射光的亮度增加,还可以得出折射光路可逆的结论。
实验三、演示光从水中射向界面的全反射现象。如图7,大角度入射情况下,继续增加入射角,可以观察到,折射角越来大,折射光越来越弱,反射光越来越强,当入射角增加到某一角度时,折射角接近90度,折射光消失,反射光达到最亮,如图7、图8所示。但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入射角再大也不能发生该现象,如图9所示


      

实验结论:当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入射角增至某一值时,折射光消失,入射光全部反射,此时发生了全反射现象;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入射角再大,光也不能发生全反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一般都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和折射是光能的再次分配,分配的比例与入射角有关,只有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增加入射角,才会出现折射光消失,只剩下反射光,即发生全反射现象。
3、实验拓展;利用该教具还可演示不能色光的折射差异、全反射临界角关系。
实验四、用两束平行的红、绿激光斜射入水中,如图10;用两束平行的红、绿激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如图11;同时增加在水中的入射角,可以看出,绿光折射光先消失,如图12。

                       
        实验结论: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向水中,绿光折射角更小;以相同的入射角从水射向空气时,绿光的折射角大,即绿光的折射率比红光大;增加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入射角,绿光的折射光先消失,说明绿光的临界角更小。理论分析:不同色光在同种介质中有不同的折射率,发生全发射也有不同的临界角。
        通过以上的半定量探究,是学生不仅从几何角度理解了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还从能量的角度理解了反射和折射还是一种光能重新分配的方式,规律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哲学思维渗透到实验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规律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过程,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的能力得到了充分提升。
        本实验用直观放大的实验现象呈现全反射更有说服力,为学生积累必要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时隔一年,在高三复习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这节课的现象和解释记忆深刻,理解到位,为折射色散的学习积累了感官资源,为唤醒几何光学的应用储备了知识,极易在处理几何光学问题中达到共鸣。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这样提到:物理学基于观察与实验,构建物理模型,作为物理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验的平台,挖掘教材,创新实验,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认识科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3-4选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作者简介:姓名:李永伟(男,1975.8.30,汉族,陕西西安,中教高级)
工作单位: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雁塔校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