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文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 570100
摘要:“三义三向”文本分析法研究的是内文本分析的“三义”和外文本分析的“三向”。 本文结合笔者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案例,阐述了“三义三向”文本分析法的教学实践与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 三义三向;文本分析;高中英语;实践;应用
引言:
“三义三向”文本分析法的教学实践与应用能够改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文本解读不够深入,英语教学拘泥于教材的现状,使英语学习从立足文本跨越到深度挖掘文本再到超越文本。下面结合笔者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案例进行说明。
一、内文本分析的“三义”
(一)语境义(contextualized meaning)
语境(context)即语言所使用环境,分为语言环境(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三大类(胡壮麟,1988)。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1.了解标题的作用。
在读前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看标题“Stronger together: How we have changed by the Internet”并思考问题:
Q1:What do you think the text will talk about?
Q2:How will the text be developed?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对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预测,对阅读文本产生了兴趣,同时也了解了标题的作用。
2.明确词汇的具体含义。
在解读文本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第一句中 “wonders” 的具体含义,该段即第二段中提到的“how the Internet has made our lives more convenient”, 第二段中“problems”,即Jan的经历----“developed a serious illness”、“quit her job and got stuck at home”、feel“lonely and bored”,第五段中的“challenges”的具体含义即和Jan所经历的挫折相类似的遭遇。
学生明确了词汇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就能更加贴近作者,真正读懂作者的语言。
3.了解句式的选择、对语法的取舍的意图。
笔者引导学生对句式和语法进行分析,解读作者进行选择和取舍的意图,如作者论述了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使用了现在完成时;作者讲述Jan的经历时,使用了一般过去时态,讲述Jan的经历所造成的影响时用了现在完成时。
(二)修辞义( figures of speech)
修辞即修饰言辞,内文本解读的修辞义是指为了达到使语言更
加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更易于读者理解、引发读者共鸣或是留下深刻印象等目的所采用的文字的各种表现形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高中英语教材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并不少见。比如说,外研版选修八的Reading and vocabulary部分的课文,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There was enough to feed a whole army”来描述中国餐桌上菜品的众多,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给自己带来的震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谋篇义(skills of making coherence)
谋篇义是指作者为了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而采用的谋篇布局的技
巧,主要是指文本的整体结构和文本的段际逻辑和段内逻辑。下面以笔者针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人教新版必修二Unit 3 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阅读文本“Stronger together: How we have changed by the Internet”的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笔者针对文本的各个段落设计了问题,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梳理出文本的整体框架,理清文本内各段之间的逻辑,并绘制出思维导图。
利用类似的问题链,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了文本中各段的段内逻辑。比如说,第一段中共有7句话,第一句提出一个观点-----关于互联网带来的“奇迹(wonders)”已经有了很多的记载。第二句话点明第一句中所谓的“wonders”指的是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第三、四、五句是对第二句的补充和说明,是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的一些具体的表现。第六句是一个转折,指出互联网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第七句是对第六句的补充,因为网络社区,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解读文本的整体框架、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和段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写作目的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二、外文本分析的“三向”
(一)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一种从空间跨度上把并存的事物和现象排列组合,作形态上、类型上的比较的思维活动(曹早潘,1993)。
在外研版必修一至选修七中,有三个模块都是以音乐为主题的,分别是Book 2 Module 3 、Book 6 Module 4和Book 7 Module 4。从内容上看,以上三个模块这可以形成这样的横向思维。笔者将三个模块整合在一起,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行基于英语主题的学习,使学生对这一话题的印象更加深刻。
(二)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是指在肯定现有观点的前提下,从多个并不矛盾的视角思考同一问题,从而形成扩散性思维,从而丰富某一主题的内涵(刘玉红,2018)。比如说,笔者在上外研版必修2的Cultural Corner时,笔者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与叶小刚老师一样把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相结合的音乐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以全球视野感受了中西方音乐融合之美,激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之情,树立了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怀。
(三)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以问题相反方面为切入点对问题
进行深入地剖析并寻求解决办法的思维方式。将逆向思维迁移到英语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的高阶思维能力。
以外研版选修7的第4模块的教学为例。笔者给学生补充了一篇介绍海南本土音乐----崖州民歌的文章,并提出问题引发他们思考:如果没有那些为了丰富世界音乐而努力的音乐家、各个国家和地区没有了自己的本土音乐会怎样?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重新审视了自己对音乐的态度,意识到正是因为有了世界各国音乐人的努力,世界乐坛才如此丰富多彩。学生也意识本土音乐是世界乐坛的瑰宝,到自身对本土音乐的“冷漠”,树立起将本土音乐发扬光大的责任意识。
结语:
内文本分析的“三义”引导学生真正地读懂作者的语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验语言之美。外文本的“三向”思维是一种基于主题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教材观。“三义三向”文本分析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力和思考力,促进师生在教与学的动态互动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玉红等. “三义三向”文本分析法:英语教学在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
[2]顾佩娅. 优秀外语教师成长案例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胡壮麟主编. 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何自然.外语教学的逆向思维[J]. 外语界,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