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艺术设计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6期   作者:何昊
[导读] 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
        何昊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2
        摘要: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艺术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必须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与艺术的继承、发展而走向世界。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现代设计必然要出现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
        关 键 词:艺术设计 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 发展与变革
        一、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反映
        如果我们将1919年在德国小镇魏玛成立的“包豪斯”学校作为现代设计教育诞生的标志,那么正规的艺术设计教育在西方从包豪斯开始已发展了近100年,而在我国真正接近西方现代设计概念的历史,却只有20年的时间。“包豪斯”成立的那一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潮流、新观念和新思想的传播,现代设计的观念也开始传入我国。中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美术工艺”“实用艺术”“工业艺术”“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过程,在今天看来确是走了一个弯路才又回到了其原始的跑道,但这对于未来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从1956年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至今,我国的工艺美术领域无论是在道“器”还是器“道”上都取得辉煌的成绩,但随着时代步伐的迈进,工艺美术渐渐地被艺术设计所取替。有人以1999年11月20日中国唯一的,也是最早的工艺美术最高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不但并入了清华大学,还更名为美术学院,作为在中国的高等专业教育中工艺美术已被艺术设计所全面替代的标志。笔者以为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言:“工艺美术……现在改称‘设计艺术’了。”我国1998年学科分类目录中艺术设计是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至此我国现代设计的概念以艺术设计作为“国定”科目基本上画上了句号。艺术设计一统过去工业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服装设计等专业科目混乱的局面,而工艺美术却随之逐渐悄无声息地退出了设计类院校的主战场。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有人说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而艺术不需要解决问题。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
        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另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全面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

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
        二、从早期的设计与艺术的关联性来看二者今天所承载的任务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原始时代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中世纪文艺复兴前的艺术可以说大都体现在建筑上,而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综合了诸类艺术。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绘玻璃、祭坛画、壁画、复制画及佛像、雕刻、曼陀罗等,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同时也被当作一种符咒、信仰的对象。此时的艺术和工艺与生活之间始终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三、中国的现代设计
        讨论中国的现代设计,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一个是中国的文化背景,一个是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国的文化背景是积淀了五千年底蕴的传统文化;中国的社会环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脱离了这两点,中国的现代设计将一事无成。吃过洋面包的中国新生代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拿着西方种种“主义”、种种“流派”,去把玩,去神侃,但是一旦要用于实践,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我们的一些大师,如韩美林,如靳埭强,都是近些年很有成就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也把玩西方的“主义”,也神侃西方的“流派”,但是一经深入到创造之中,却都扎扎实实地研究起如何把现代科学与技术、传统文化与艺术更好地结合起来。韩美林强调“根”,靳埭强强调民族文化意识,总括起来就是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在全球化中的最佳切入点。正是因为他们孜孜不倦地追寻,才使得他们的艺术创造在国内外赢得极大的声望,在社会上深受不同阶层的喜欢。著名艺术家兼设计师韩美林的艺术作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认为,艺术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必须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有根的艺术才能够枝繁叶茂,日益强大,没有根的艺术最终不过是浮萍一叶,昙花一朵,经不起时间的雕琢。而艺术的根,是扎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当中的,是扎根在我们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当中的。因而,生活和民族性,是艺术创作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韩美林还讲过一段令人为之动容的肺腑之言:“我酷爱民族和民间艺术,我一生也不能离开这个‘根’,她是抚育每一个中华大地艺术家的母亲。等我们长大成人了就得自己站、自己走、自己养自己。在困难面前或是在胜利面前,不要忘记回一回头,看一看这个赋予你的母亲。不要一辈子不断奶,但也不要跟着别人去姓人家的姓。” 靳埭强是我国香港很有成就的设计师,他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应该掌握现代的设计语言,还应具备市场分析能力,对市场有敏锐的触觉,为产品进行市场定位,这样才能创造出出类拔萃的品牌形象。同时他还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强调这种融入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设计的前进方向,必然是立于世界文化与艺术之林的、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与艺术和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精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能代表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者,不是自诩为“精英”的少数“前卫”艺术家和设计师,而是为数众多的,生长在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殷实土地上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为探索中国现代设计之路,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2]何晓佑.设计教育,为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作准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3年第1期.
        [3]李伟.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看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4]朱广宇.民艺学与设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装饰.2002年第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