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明
保定市第四职业中学
我国的学徒制起源较早,但规模化的兴起在20世纪70—80年代,传统手工业以制造加工维修为代表的民生经济开始复苏,师带徒的模式得到了一定继承发扬。当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企业师傅会干不会讲,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技能水平停留在本工种简单的工序工艺上没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反复锤炼的技能水平,再带徒弟时理论技能水平有限,所以形成了学徒水平不高,综合能力不强。徒弟问师傅为什么这么干时得到的答复最多的是“师傅这么教的,师傅存货不多”,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师徒关系的微妙。
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制造业手工业有了质的变化,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就是为了经济效益,在这一思想带动下,师徒关系有一定的提升,师傅为了经济效益会多干,徒弟也是经济效益也会多学多干,徒弟给师傅打工双方捆绑在一起有共同的目标。虽然从形式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没有质的改变双方仅停留在工种工艺工序上,没有上升到人格的培养人性的升华。
我国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深入,国际开放交流合作水平不断的提高,吸收和借鉴国外成熟的理念经验成果使其本土化,提高制造加工水平向高端发展创造更多的附加值,基础教育的现代学徒制正式的走上了舞台。
在国民教育的基础框架下,教师以塑造学生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毕业之后能独立生存谋生为社会服务成为自然人的教学过程。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能独立的养活自己,成为一个完全民事能力的公民。
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从企业需求结果出发,要培养出走校门后能独立生存的人,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重新组合,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单元以工作活动为教学内容以工作生产学习情景,使学生在工作活动的背景下展开学习。并能深入的理解学习情景为自己为企业为社会创造的效益和价值,学生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吃饭的机器,而是通过在学校学徒完成入职的各项工作的前期准备铺垫,进入企业后能适应企业融入企业获得劳动报酬独立自养的自然人。
一、教师的角色要从无意识的教学转变成有意识的传授技能
在学徒制的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能胜任本行业本工种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不仅要会干还要巧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跟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教案进行教学,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安排员工作的是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这就要求学徒制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以学生学到生产技术为主辅助以理论知识,树的根基是和枝干成一定比例的是相辅相成,从某种角度讲理论只是实践生产的工具,企业要的是从事生产的工人,而不是只懂理论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本工种企业生产各环节的要素,熟练掌握本工种高级工必备的技能操作技能。上讲台能做PPT,下车间能玩转各种机器设备。不断学习知识体系与时代同步,基础知识要用的精,应用技能要吃的透,前沿技术要跟的上。
二、要在共性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通常学校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群体性普惠式教育模式主要是针对全体学生或者是大部分学生,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卡尺的读数设计成十二个步骤,在讲完示范之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其自己对照步骤进行练习,读数和步骤完全作对的不到50%,出现的问题五花八门,课后分析时发现学生能听懂,但是理解和操作又是另一回事。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模式要转变,要从共性化的基础上增加针对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要求的不仅是学生能听明白还要让学生正在懂会操作。教师要从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来设计抓两头促中间,针对学生不同的资质进行有效的教学。
三、所教内容从学科体系向工作领域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观念课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其内容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遇到的生产内容,主体是以学生练习为主。
应在课程设计上先从工作领域学习领域的能力体系上构建学习环节今天我能做什么,明天我能做什么,后天我能做什么,而不应该从学科体系看今天我学什么,明天学什么,后天我学什么。教师教学应用学生生产实践练习为主穿插必要的理论知识。从而构建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学生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体系。提前让学生学会在泳池里游泳,到了社会企业自己先会游泳能自我生存,而不是知道了各种游泳的知识自己不会游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职教领域我个人认为首先应让学生学到必要的技能走出校门之后能依靠所需会的技能实现“自养”,之后才能自我发展实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辉煌”远大的目标理想。
四、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项目的考核
传统考核的弊端目前职教的考核手段和方法应是以普教模式以期中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为主结合少量的动手操作为主,从考试设计上就以学科体系为主忽略了主要的教学目标引导方向出现了偏差,学生知道但不会做。学徒制考核的要求是在模块化学习情景的基础上设计考核内容与传统的模式相反它以企业生产实践为考核内容辅助必要的理论知识口述能完整的完成一个工作项目,随着教学的深入胜任初中级工作岗位的要求。学习方法的运用首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工作过程的岗位要求,将教学的项目转化为学习情景并熟练掌握;其次将其分解成最小的训练单元进行教学示范;再次,要求学生根据训练内容能够初步进行操作并能说出相关的理论知识;最后,反复观察训练过程,不断纠正补充,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探索出适合培养的教学训练方法,架起学生技能学习与企业岗位生产需求的桥梁。
五、工作过程的各个子项目的连接
教师在教学课程设计中要跳出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体系,从企业的实际生产的角度融合一定的教学法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有简到繁由易到难,让每个学习训练单元都能在企业生产中存在,通过模块化的组合可以完成成企业生产过程的工作内容,学习情景学习领域工作领域进行有效尺寸链的连接来构建学生的专业领域的专业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精神不一定照本宣科,可以依托教材结合本校设备,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意识。在教学设计上模块要简单明了直指生产过程,如气门室盖垫的更换,火花塞的更换而不是曲轴箱通风阀的工作过程火花塞的工作过程,尽量做到不能再分解.
学徒角色与学生的角色相互之间的关系,“奴徒工匠师”教师既要是学生的技能师傅更要是学生的贵人和精神导师,要引导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引导学生自我生活的意识,只有多练练好炼精,提高自我创造价值的能力,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有尊严的生活。
学生与学徒最大的区别是能否为自己为社会创造有效的价值财富。学生学习可好可坏没有自我监控意识,学徒正好相反通过练习每个环节都有自我反馈在学校能顺利完成由学徒到工人的转变。减少企业的用工成本。不会出现学生到企业之后机油不会换举升机不会用的现象。
工厂师傅与学校的教师的区别是师傅能利用手中的技术,生产产品创造相对短期经济效益,教师是利用学校平台培养教育学生创造长期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师傅是会干不会讲,教师是会讲不会干”,而职业学校的教师就要集中二者的优点“既要会讲又要会干”,要将所教内容建立在技能体系上,逻辑体系的内容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完善。比如说维修手册中的步骤有的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是做不出来的。在比如钳工的基本操作学生的站位、双手双臂的用力、腰部的发力,都需要教师自己经过大量的实践后自我总结形成经验,再针对不同的学生资质进行示范辅导,缩短由学生到工人的时间。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学校培养的是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学生入学时其身份没有变化生理和心理甚至环境都认为自己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引导从学生向学徒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教学生生产品,不断的进行自我修正,有意识的将学习过程变成生产过程。完成角色的转变。
总之要实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梦,高素质的劳动者的是其强大的基石之一,职业教育又是培养劳动者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脚踏实地,不断创新沉淀努力工作,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