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071000
摘要:师范教育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师范类院校在坚持传统教学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也强化了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师德教育已无法满足师范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互联网+”背景下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创新成为现阶段师范类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师范生;师德教育
“互联网+”教育已然成为现今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对于师范生来说,师德不仅是教师职业特有的伦理道德,而且是师范生未来成师的重要保障。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综合性、针对性等特点,深度融合师范生师德教育,共同作用,扩大了师范生接受师德教育的覆盖面,增强了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效果,打造“互联网+”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生态平台不仅可行,而且必行
一、“互联网+”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有力保障,师范生的师德素养直接关系到下一代学生的成人成才,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师范生师德培养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师范生后期职业生涯中践行师德的关键环节。在“互联网+”、大数据、5G时代的今天,每一位师范生都将生活、学习、娱乐等融入到了互联网之中,那么抓住“互联网+”融入师德教育这一契机,必然对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意义重大。
二、师范生师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课程不完善。
师德教育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门与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必修课程,专业课程是“根”,师德教育则是支持师范生发展的“养料”。师德教育课程的不完善,不仅会影响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会影响师范生成为教师后所教授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由此产生恶性循环。现今的中小学不乏有家长给老师送“礼品”的现象,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师德的缺失。
2.2教学模式固化。
师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尽管有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支撑,但教育者如何具体教授师德是一个难题。有的高校采用纯网课教学模式,但存在许多弊端;而录播的网课教学过程死板,不能为同学们解疑答惑,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另一种传统课堂模式是非常普遍的师德教育模式,虽能让学生学到有关知识,但师德教育注重“内化”与“外化”二者的相统一,传统课堂显然是不能达到“实践”这一要求的。
2.3教育者对师德教育不重视。
教育者对师德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教授师德的态度方面,还体现在自身的师德方面。教育者的修养和态度密切影响教育成果的实现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育者的自身修养会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呈现,有的教育者自身师德修养不够,又何谈教授师德。教育者对师德教育的态度更为重要,有的教育者以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教育,只关注教学进度是否完成,却不顾教学质量是否达标,忘记了师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者对师德教育的不重视甚至会严重影响师德教育的建设。
三、“互联网+”师范生师德教育建设路径
3.1打造师范生师德教育阵地
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情操、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活动阵地。在各师范院校中都开设与师德相关的情景剧、演讲、征文、技能训练、讲座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在宣传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受众面往往较小,无法有效锻炼自己,对于展开的活动后续影响力较弱,难以达到活动的目的。
首先,通过“互联网+”第二课堂活动,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使师德活动线上线下串联,将师德活动预告、师德活动内容、师德活动学分至于第二课堂平台,扩大受众面,使师范生按照自身情况参加师德活动,用学分以保证师德活动质量,促进学生提高参加师德活动的热情。其次,通过大数据的关联性分析师范生的师德活动情况,配合师德评价指标,生成学生的二课堂的师德成绩单来帮助师范生追踪数据、分析自己、强化师德养成。
3.2营造师范生师德教育环境
师范生师德的养成教育,虽然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教师的教诲,同时师范生所处的校园环境、文化气息、学习氛围等客观环境对其师德养成也有着重要影响。师范院校所营造的校园文化,对于师范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建设“硬件”校园文化时,同样不可忽略“软件”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互联网+”建设网络校园文化。互联网中庞大的数据库、交互性强、更新速度快、自主选择便捷,对于网络原住民的这一代师范生来说,更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等师德主基调,必然会使师范生在情感、态度、实践、价值观等方面受到师德的影响。“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少不了师生的共同参与,时代的发展给师德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在网络师德建设中,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事迹宣讲、优秀师范生访谈、地域教育文化、师德理论文章等板块的网络师德教育环境打造,加强对师范生的精神引领,从而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感染力,彰显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师道德品质,激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
3.3构建师范生师德教育体系
师德课程建设是培养师范生师德素养的重要渠道,对于师范生师德养成的任务也必须依托于师德的课程建设。在师范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课堂教学活动和为人师表的日常实践行为中,所展现出的师德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规范学生。显然在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能占用大量的学分与学时开展师德养成的教学活动,因此借助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同步构建师范生师德教育体系,覆盖师范生的碎片化时间,必将有效提高师范生的师德素养。一是加强网络平台师德课程建设。在目前主流的网络课程平台MOOC、智慧树、优课、万门大学、网易云课堂等邀请全国优秀教师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教师道德素养》、《教师德育》、《教师专业伦理》、《道德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帮助师范生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引导学生探讨师德相关学理,为师范生师德的内化奠定相关基础。二是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师德教学模式。线下课堂教学是师范生接受师德教育的主渠道,线上网络教学是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师德培养内容和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针对师德学理、内容等有欠缺的师范生采取课堂讲述+网络讲授的教学模式;针对师德实践不强的师范生通过网络采取“问题—指导”的探究教学模式;针对师德情感不强的师范生通过线上线下采取“情感—感知—体验”的情景教学模式,使得师范生切身感知认同教师职业道德,不仅贯彻落实了“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同样提升师范生的师德素养。
四、结语
师德是与时俱进的,在对师范生的培养工作中,要积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打造“互联网+”师德的教育平台,将线上线下零散化、碎片化的师德养成教育活动穿针引线,形成体系,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为进一步丰富师范生师德教育实践的相关理论,顺应师范生师德培养的时代潮流,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提供借鉴。此次师德教育的创新路径,能够切实可行地调动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改变以往师德教育资源不均衡、模式固化、受教育者过于被动等问题,探索出师德教育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的科学教授模式,从而使得我国的师范生师德教育迈向新的台阶[4-10]。
参考文献:
[1]刘晓颖.“新师范”背景下师范生师德培育途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19(05):72-76.
[2]张菡,赵云龙.“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提升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05):65-67+84.
[3]曹昆鹏.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