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梅荣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实验小学校
摘要:架构衔接桥粱,拓宽语文学习领域,让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引领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读书的幸福。
关键词:自主;阅读整合;体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教材在课内外阅读整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与建构,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提升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如何架构衔接桥粱,拓宽语文学习领域,让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在知识洪流涌动的大数据时代带领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培养其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呢?
一、依托教材,计划先行整合资源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结合统编教材双线并进的特点,每学期初,考虑到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能力较弱,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我们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把握课内外读物的联结点,制定课内外阅读拓展计划,包括每一篇课文的拓展阅读内容及整本书阅读。之后,在备课与授课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植入与整合。
结合阅读计划,我构建课内文本与推荐读物间的联系。如学了《冬阳·童年·骆驼队》,我推荐学生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学完《祖父的园子》后,我相应的向学生推荐萧红的《呼兰河传》作为课外读物;这样不但真正使学生“开卷有益”,也对学生如何选择课外读物作了指导。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课外阅读开阔课内阅读的视野,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二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了其阅读的积极性。
二、关注学情,给予方法培养习惯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还要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产生的效果。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迷恋阅读,语文的知识与各种能力自然而然累积起来,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那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尤为重要。
(一)上好阅读课,构建课内外阅读整合新模式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利用学校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和社团活动课时间,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课内外阅读整合的有效途径。
1.好书推荐课。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读物、原著、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同体裁的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2.阅读指导课。
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疑难点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审视文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把学生的“阅读菜单”分为“生字新词是基础”、“不动笔墨不读书”、“善思会问多查找”三大块;二是阅读欣赏:指导学生抓准文章“美点”,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欣赏优美的语言,吸收丰腴的营养,发展个性,学会以欣赏的眼光阅读,以评判的思维体会。
3.综合赏析课。这类课型对所读内容不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一两个阅读点进行专题式评点、赏析,进行阅读成果汇报,让学生自主展示阅读的成果,分享阅读的收获,在交流中体验读书的快乐。
(二)课前五分钟,搭建张扬个性新平台
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吟诵古诗、名人名言拾锦、谚语、歇后语拾零、成语接龙,谈论自己收集到的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逸事。小学生最突出的优点是好表现自我,他们要在这五分钟展现自己最有学问、知识丰富,就必须在课外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久而久之爱上课外阅读,养成喜爱看课外书的好习惯。
(三)巧做真笔记,逐步形成阅读好习惯
所谓真笔记,是基于学生阅读实际自主完成的阅读记录。有了前面两个方面的点拨引领,我趁热打铁,给学生的自主阅读提出了新要求。结合学校统一设计的“阅读记录卡”完成要素,我指导学生多种方法写好读书笔记。
一是精选记录内容。如优美的词句、生动的对话、精辟的议论、文章的结构等。二是优选记录的方法。如批注笔记,提纲笔记,摘录笔记,心得笔记等。
经过几个学期的课外阅读,每个学生都积累了厚厚的读书笔记,有的同学还给自己的读书笔记起了好听的名字,如《我和书的故事》、《书海畅游》、《读书使我快乐》······
三、享受慢读,自主实践体验幸福
经过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形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此时,就要引导他们在慢阅读中真正感受成长的快乐。因为阅读原本就是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拥有一种慢的能力,在喧嚣中感受安静的力量,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选择好了要读的书籍,可以先进行泛读,以便从中找出重点。对于重点句子以及重点词汇都不妨作出标记;对于我们所确认的重点内容,可以边读边记笔记,把速度放得很慢,一段一段,甚至逐词逐句地读。其间,要仔细品味,反复揣测;必要时,停下来掩卷沉思默想一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这样慢条斯理的读下去,以求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窥视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看透作者所潜下的苦心,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最后,把书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转化为内储知识,直至能够灵活运用,我常常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把自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开拓其创造视野,在快节奏的时代拥有一颗“慢阅读的心”是多么美妙的生命体验!
总之,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加强课内外阅读整合,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进行方法指导带动课外;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是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又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阅读面更宽广,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其幼小的心灵中厚植文化自信的种子。
参考文献:
[1]刘运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时代,2017(5):82.
[2]徐友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3,05:89-90.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