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导向高职产教融合“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以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6期   作者:许开录
[导读] 契合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目标定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精准对接中小企业对实用型管理、商务、营销人才的需求,

        许开录
        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系  甘肃 兰州  730207
        摘要:契合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目标定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精准对接中小企业对实用型管理、商务、营销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具有企业领袖品格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管理服务型、创业引领型人才。其人才培养应凸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主体”协同育人的特点,重点应从专业人才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活动的职业化设计、学生创业实践孵化等方面进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关键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创新
一、创业教育与“双主体”协同育人内涵解析
        关于创业教育,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解读。刘德恩(2000)认为,创业教育是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袁国常、黄家华(2001)将创业教育定义为: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的整体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创业者人格的教育。林强(2001)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做了诠释,他认为,广义的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使其成为具有开创型个性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是对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则将创业教育定义为: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使其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教育。美国将创业教育定义为“企业家教育”。据全美CELCEE给出的定义:创业教育是指提供人们以概念与技能,辨别他人忽略的机会,具备洞察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知识技能,在他人犹豫不决时果断行动的过程。它包括机会识别、面对风险时的次源高度以及进行商业冒险诸方面的教育。同时,它也包括商业管理动作过程中的教育,例如商业计划、资本开发、市场营销和资金流动分析等。笔者则认为,创业教育是以职业经理人培养为导向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系统集成的教育。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品质,具体包括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等。而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创办企业、开创事业或从事商业活动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投资理财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等。由于创业活动具有机会导向性、高度实践性、风险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因此,创业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胆识、创业胜任力为核心,注重创业实践性、过程性教育。作为创业型人才,不仅要有创业激情、创业意识,更要有发现商机,采取果断行动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
        关于“双主体”协同育人则源于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人才培养必须经过两个场所(双元)的培训,一元是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全真的工作岗位上接受职业技能实操培训。这一模式的办学特点是职业人才培养依靠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在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且以企业培训为主,培训与生产紧密结合,企业全程深度参与,学生能较早接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切身感受体会职场与工作,在培训结束后就能随即投入工作,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我院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教育理念和具体做法,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凝练总结出符合本专业属性特点的“岗位引领、课证融通、四段进阶、五岗递进”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这一模式既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也不是简单的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而是要按照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标准,校企合作共筑平台、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兼具创业实践孵化与教育教学功能的“教学企业”,学校与企业在高素质管理服务型、创业引领型人才培养中目标一致、地位平等、利益捆绑、共生双赢。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一)调研分析学生选专业的目标期许,契合社会需求重构人才培养目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院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服务产业、企业,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通用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通过调研分析学生所选专业的目标期许及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梯度需求,我们认为,上述目标定位过于笼统模糊,也不符合我院建设高水平特色骨干专业的要求。为此,我们在对不同层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将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服务现代制造、商贸流通、文创旅游,面向中小企业从事企业管理、商务代理、门店运营、市场营销,具有企业领袖品格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职业经理人。这一差别化的专业目标定位不仅符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规格类型和社会需求,而且也符合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目标期许和职业生涯规划,找到了与本科层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目标定位上的区别。因此,聚焦工商、建筑、文创、旅游等中小企业,着力培养具有职业经理人能力素养的高素质管理服务型、创业引领型人才,是促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落地,更好服务中小企业的改革方向。
        (二)精准对接专业服务的产业及领域,校企合作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行业、企业、市场的多维度调研分析,我们发现,由于职业高等教育是面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政府部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甚至包括银行、国企在内,要的基本都是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想要进入体制内工作,唯一的机会就是参加“三支一扶”考试,但能考上的却是寥寥无几。正因如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只有精准对接工业制造、商贸流通、建筑安装、文创旅游等产业,面向中小企业,培养其需要的业务员、信息员、管培员、行政专员、营销专员、渠道专员、客服专员以及可迁移的行政主管、人事主管、生产主管、品牌主管、营销主管、门店店长等,才能找到生存发展的市场支点,才能真正把专业建在产业链、需求链上。基于此,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顺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速,民营中小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增加,以及国家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形势,我院多次召开由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研讨会,对接行政主管、人事主管、生产主管、品牌主管、营销主管以及门店店长的职业标准,通过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确定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结构。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运营管理》、《互联网+创业》课程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学内容,以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力推企业家人才培养,着力打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特色优势,使其成为引领我院财经商贸专业群发展的特色骨干专业。
        (三)着力构建“三平台、四融合”体系,产教融合践行“双主体”协同育人。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明确要求。这是对高职教育如何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战略指引,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结合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近年来,我们通过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产学研创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在学校设立大师工作室、校企一体办公室、企业电商营运中心;聘请企业CEO、成功创业者参与专业建设、给学生上课、做专题报告;校企合作申报教科研项目、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学校专任教师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部门主管、技术骨干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多形式、多途径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力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构建形成了“三平台、四融合”教育教学体系(“三平台”是指校内综合实训中心、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四融合”是指校地融合、校企融合、校校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凝练形成了符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性质特点的“岗位引领、课证融通、四段进阶、五岗递进”的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岗位引领是指由中小企业给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提供的职业岗位群引领;课证融通是指专业课程与相应职业资格证融通;四段进阶是指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生产性跟岗实训、学徒顶岗实习四个阶段;五岗递进是指认岗→习岗→轮岗→顶岗→定岗)。这一模式在18级、19级、20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凝练总结成功创业者应具备的特质,对标开展创业型人才集训孵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互联网+”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创业机会,也点燃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梦想,但创业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投资活动,创业者不仅要有坚定的创业信念、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而且还需有带团队、搞经营、做市场的本领。因此,只靠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培养不出成品创业者,要秉承“创业激励+实践集训+项目孵化”的育人理念,凝练总结出成功创业者须具备的基本特质,通过创业集训营、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活动、创业项目孵化以及与创业成功者的互动交流、思想碰撞,全方位、全过程对标开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梳理出成功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特质,如表1所示。

   
        以上是对成功创业者智商情商、性格特质、能力素养的聚类分析。我们以此为标杆,对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从而使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教学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以及育人环境符合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探索实践“课、岗、证、赛”融通教学,多种途径构筑学生创业品格。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行“课、岗、证、赛”融通教学是落实“职教20条”,深化校企合作,“双主体”、多元化育人的积极探索。“课、岗、证、赛”四融通就是要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口服务的中小企业,根据其对高素质商务、管理、营销人才的需求,首先确立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及其任职资格条件,然后明确规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考取职业经理人(四级)、市场营销师(四级)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中的至少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至少要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校赛、省赛中的一个赛项,进而实现“课程与岗位相融合”“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课程与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相融合”。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职业资格考证及职业技能竞赛具备专业对口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素质与能力。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主体”协同育人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协同育人的主体地位尚未凸显出来。学校与企业没有达成深度共识,协同育人理念尚未深入到校企双方的决策者心中,加上缺乏政府全方位的政策配套和支持,企业尚未真正认识到职业院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他们简单地认为校企合作就是合作的院校为企业提供实习的学生,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同时,学校也不完全掌握企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双方因利益捆绑不紧密,尚未真正建立起抱团发展、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导致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只管从学校招人,只管用人,而无暇顾及学校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育,致使“双主体”协同育人没有转变为以企业为中心,人才培养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使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现状与真正的“双元制”模式存在较大差距。
        (二)校企双方捆绑融合共建平台的力度不够。支撑学生实训实习和创业实践孵化的校内实训中心和众创空间主要由学校单方面投资建设与管理,企业没有实质性参与或参与的程度较低,校外跟岗、顶岗实习基地和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则主要利用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场地和实践环境,学校没有实质性参与或参与的程度较低。校企合作方式只是停留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学习的机会,或是以企业进行冠名、企业实践专家给学生做专题报告等表面合作方式。引企入校和促校入企因校企双方目标利益上的冲突,在现实中推进落实的很不到位,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面临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校企资源双向流动少,共享程度低的困境。
        (三)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的实施难以有效衔接。学校教学计划安排与实施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连续性,除跟岗、顶岗实习可安排在企业,企业实践导师能全程参与指导外,平时的专业课程教学基本都是在学校由专任教师完成的,学校的日常教学计划一般是每天两、三门课程轮换,导致企业的实践专家过来上两节课,报酬低,不划算,企业实践专家不愿意来,日常教学就只能由学校的专职教师单方面完成。而企业生产计划又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季节性,企业接到生产计划任务大量用人时,学校派不出学生,企业不用人时,学生又需要实习,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计划衔接的矛盾冲突大,影响了产教融合“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有序开展。
        (四)忽视学生健全人格和职业人文精神的培育。教育不只是简单的灌输、注入,而是点燃、激励与唤醒。“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要在强化提升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健全人格、家国情怀及其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培育,要实践探索专业教育、人格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推进的教育教学体系,倡导为立而教、为立而学。但在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推进过程中,校企双方对学生职业岗位技能比较注重,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健康心理、良好习惯、理想信念与情感体验,注重教授学生“何以为生”的本领,却忽视了学生“为何而生”的思考,导致学生在职场上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缺乏吃苦精神、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
四、深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专业动态诊断机制,优化“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模式与环境。应建立政、行、企、校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围绕专业改革、提质培优和“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深化、职化,每年组织召开一次有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参与的专业改革建设研讨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应性调整与修订,构建德技并修,人格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环境,整合校企双方可共享的资源,改善学生实习实训条件,联通企业、学校与学生的手机端口,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共建方便学生“碎片化”学习的“云课堂”,将企业生产过程、工作流程与管理案例引入信息化教学平台,让企业实践专家远程授课,与学生网上沟通,开展“线上、线下、项目化”为特征的混合式教学,推进专业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
        (二)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创新“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体制与机制。应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以协同育人、双赢发展为主线,打破学校、企业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的体制性障碍,围绕平台共筑、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产学研创深度融合,建设符合现代学徒制要求的、由企业主导的“教学企业”,推动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内容耦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通,让学生在全真的或模拟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中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角色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通过岗位体验、动手实操,使学生认同企业文化,具备职业操守与职业能力,获得职业归属感。并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双主体”协同育人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实现招生与招工一体化,确保校企合作有深度、接地气。
        (三)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高水平“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资源库按媒体类型分,主要包括文本文件库、图片库、动画库、视频库、音频库、课件库、三维交互和虚拟仿真软件库等。按应用类型分,主要包括教学指导文件库(含各类教材、学习指导书、试题等)、技术资源库(含各类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技术文件)等。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依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高素质管理服务型、创业引领型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按照立体化、结构化、颗粒化的设计思想,加快建设可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特别要将合作企业的情况信息纳人其中。同时,应加大高水平“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力度,聚力构建“互聘共培、双岗双薪”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在学校设立大师工作室,在企业设立名师工作室,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行校企人员互聘、双向挂职、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等,全面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
        (四)营造“开放生态”创业环境,共享校企创业实践基地与服务体系。许多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失败率很高,根源就在于我们的创业教育没有真正落地。再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时,让没有任何企业经历和创业实践经验的人做“创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创业,除了给学生“画饼”,是不可能给大学生创业赋能的,要想让大学生创业者真正具备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必须强化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丰富大学生在企业带团队、搞经营、做市场的切身经历,唯有这样,方能培养出优秀的创业者。因此,应积极营造“开放生态”创业环境,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跨界整合,将合作企业引入学校的众创空间,让有创业意愿、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项目的商业化运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同时,开放共享学校和企业的创业实践孵化基地,打通企业CEO和成功创业者与学生便捷沟通的渠道,构建涵盖政策、项目、融资、技术、人才、市场等综合服务体系,最大限度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彭  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刘惠坚,李桂霞.对高职教育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3]袁国常,黄家华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创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4)
[4]周海英.“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亚太教育,2015(23)
[5]俞建光.地方工科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新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5)
[6]周新民,王紫薇.经管类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
作者简介:许开录,(1996-11),女,甘肃金昌人,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创新创业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